
提到巴黎,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是流淌的塞納河和新橋上擁吻的情侶?是有些陳舊的地鐵站和熟悉的手風琴聲?是擁擠的街道和身邊濃烈的香水味?還是電影里昏暗的光線和文藝而又小資的情懷?
這就是由20個區組成的大巴黎,在這個城市里。所有的風景都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浪漫。法國人是浪漫的,他們不追求奢侈的生活,而是用他們獨特的藝術品味讓他們的生活看起來十分的高貴。在巴黎的各個街區,到處可以看到博物館、影劇院、花園、噴泉和雕塑,他們并非附庸風雅,而是發自內心地崇尚這一種雅致的生活作派。正像朱自清在他的《歐游雜記》中所說:“從前人說‘六朝’賣菜傭都有煙水氣,巴黎人誰身上大概都長著一兩根雅骨吧。”巴黎人雅,因為他們“幾乎像呼吸空氣一樣呼吸著藝術氣,自然而然就雅起來了”。
埃菲爾鐵塔
1889年,為了紀念法國大革命100周年和迎接在巴黎舉辦的國際博覽會,法國著名建筑師埃菲爾建造了埃菲爾鐵塔。盡管建成之初它遭到了包括著名作家左拉和小仲馬在內的社會各界人士的聯合抗議,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之后的日子里,埃菲爾鐵塔產生了世界性的轟動效應,一舉成為巴黎乃至整個法國的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建筑,甚至成為巴黎乃至法國的象征。時至今日,它仍然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
18038個組件,10000多噸的重量,250萬個鉚釘,324米的高度,但你能想象就是這樣的一個龐然大物,它對地面的壓強就只有一個正常的成年人坐在椅子上那么大,這里面凝聚了設計團隊的心血與智慧。
戴高樂廣場
戴高樂廣場(Place Charles de Gaulle),法國巴黎市中心主要廣場之一,為紀念拿破侖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打敗俄、奧聯軍而建。戴高樂廣場位于塞納河以北,是十二條主要道路的交匯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向東南延伸通向協和廣場的香榭麗舍大街。左面有巴黎的象征——埃菲爾鐵塔、法國軍事學院和榮譽軍人院等。
廣場中央坐落著巴黎四大代表建筑之一的凱旋門,是拿破侖一世為紀念他在奧斯特利茨戰役中大敗奧俄聯軍的功績,于1806年2月下令興建的。它是歐洲100多座凱旋門中最大的一座。
香榭麗舍大街是巴黎城一條著名的大街。根據法國一個常用的說法,她被看作是巴黎最美麗的街道。街道的名字“香榭麗舍(Champs Elysees)”是由“田園(Champs,音“尚”)”和“樂土(Elysees,音“愛麗舍”)”兩詞構成,故其中文譯名又為“愛麗舍田園大道”或“香榭麗舍田園大道”。“愛麗舍(Elysees)”一詞原指希臘神話中眾神聚集之地,因此又被譯為“天堂樂土”或“極樂世界”。
走在香榭麗舍大道上看著大道中央車水馬龍的繁華和大道兩旁被濃密法國梧桐樹遮蓋下的悠閑,體會著巴黎人的生活和浪漫。名店,時裝,電影院穿插其中,華麗,優雅,閑情。美麗,儼然成了它的代名詞。人流中有的衣著光鮮,有的整結素雅,也有青春熱烈,也有簡單隨意,卻都沒有絲毫的驕情與做作。置身其中,輕松,愜意。
巴黎圣母院亦譯“巴黎圣母大堂”。法國天主教大教堂,世界著名的教堂。位于法國巴黎塞納河中的城島東端,為歐洲早期哥特式建筑和雕刻藝術的代表。集宗教、文化、建筑藝術于一身的巴黎圣母院,原為紀念羅馬主神朱庇特而建造,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漸成為早期基督教的教堂。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風格基督教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它矗立在塞納河中西岱島的東南端,位于整個巴黎城的中心。它的地位、歷史價值無與倫比,是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筑之一。該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風格,祭壇、回廊、門窗等處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以及堂內所藏的13~17世紀的大量藝術珍品而聞名于世。
塞納河畔
塞納河是法國最大河流之一,它像一條玉帶,靜靜地流過巴黎市區,乘塞納河的游船欣賞兩岸的景色,可以看到諸多名勝,如盧浮宮、大王宮和小王宮、奧賽博物館、巴黎圣母院、艾菲爾鐵塔、國民議會、夏約宮等,別有一番情趣。塞納河的兩岸,都種植著繁茂的梧桐樹,從船上看過去,蓊蓊郁郁。樹林的后面,就是莊嚴的建筑群。河北岸的大小皇宮,河南岸的大學區,河西面的埃菲爾鐵塔,還有位于河東段城島上的巴黎圣母院等等,都以富有鮮明個性的建筑形態,展現出了它們所共有的華美風格。
塞納河左岸咖啡館
奔騰的塞納河把巴黎分成兩個區域:河之北為右岸,河之南為左岸。巴黎的導游總是這樣概括:“右岸到處是銀行,左岸到處是咖啡館。”據說,在左岸,你隨便走進一家咖啡館,一不留神就會坐在海明威坐過的椅子上、薩特寫作的燈下,或靠在畢加索發過呆的窗口旁。左岸的咖啡館是藝術家的精神家園,左岸的咖啡刺激了人的靈感,活躍了人的思維。左岸把咖啡和文學、藝術結合在了一起,把咖啡和創造、個性聯系在了一起,在某種程度上說,塞納河左岸的咖啡館本身,就是一筆輝煌的世界文化遺產。
法式大餐
法國是一個將美食視為一門絕高藝術的國家,法國主廚的地位等同于藝術家的地位,他們對美食料理都抱有高度的熱愛,致力追求高度的創作表現與藝術境界是每個廚師的目標。法國菜風靡全球,但實際上法國各個區域都是有不同的餐飲特色的,法國人除了偶爾上上高級的法國餐廳外,其余的大部分都是在家常小館(La Brasserie)或是小酒館(Bistro)里打發一餐,但這些才是各區料理精髓的呈現。法國人一向有嚴肅的“治餐”態度。他們把烹飪譽為“文明的無名先鋒”,說“一頓晚餐比一首詩價值更高”。廚師們有極強的敬業精神,對自己的手藝總是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