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俄國出生的美國社會活動家和思想家艾瑪 #8226;古爾德曼 (Emma Goldman)在她的著名文章《婚姻與愛情》中宣告:“婚姻與愛情沒有任何共同之處。”在分析了結婚的實質以及結婚與女性的關系之后,她激情地說:“有一天,也許有一天,男人和女人都會站起來,他們將達到山頂,他們將自由地接受與給予,沉浸在愛情的金光里。不是婚姻,而是愛情,將誕生真正的伴侶和合一的感覺。”
一百年后,艾瑪的話似乎正在逐漸變成現實。據 2011年 12月 14日美國民情調查機構皮尤(Pew)調查中心發布的調查報告說,美國 18歲以上的成人目前只有一半多一點點(51%)的人已婚,這個數字在十年前是 57%。
十年之內,進入婚姻的人繼續減少,越來越多的人不再認為婚姻是必要的。30歲以下的年輕人有四成認為婚姻已經過時。結了婚的人中,有三分之一的人認為結婚不是人生的必需。
這個最新的社會調查還統計了美國 2010年登記結婚的人數,并把這個數字與 2009年的數字比較,發現結婚的人數居然下降了 5%。這種巨幅下降,到底是因為美國經濟衰退還是因為社會變化,專家們議論紛紛,似乎沒有共識。不僅如此,報告說美國人現在結婚的年齡越來越推遲,一半以上第一次結婚的男性年齡是 29歲或以上,女性 27歲以上。
我看這條新聞時并沒有驚訝,因為這就是生活的現實本身。不結婚或晚結婚的人比比皆是,并不奇怪,統計數字無非是把現實變成了新聞而已。婚姻這種制度正在逐漸演變、逐漸分解之中。我認為美國有一天可能會像歐洲一樣,不結婚的人成為主流。從某種意義上看,不結婚或晚婚是社會從傳統男女婚姻社會向更多元的家庭結構的進步和發展的標志。
我在美國這里的女朋友們大多沒有結婚。我問她們為什么不結婚,每個人不結婚的理由各有所異,但是有一點卻是共識:婚姻與家庭并不是女人的歸宿,對自己的定義并不是以婚姻為標志,沒有結婚不是精神負擔,也沒有很多人特別是家人勸她們結婚。她們沒有必須結婚的個人內在的和社會的壓力。我的女朋友們大多是受過教育的女性,因為工作和事業,她們并不把婚姻當成自己生活的主要目標,雖然在美國結婚仍然是值得大家慶賀的好事,但是如果一個人沒有遇到自己想結婚的人,沒有結婚,或只是跟伴侶同居,大家也不覺得有什么稀奇。
美國《紐約時報》曾經報道過很多中年女性對自己單身的想法。一個名叫伊萊莎 #8226;特里斯的女子在結束了 34年的婚姻后說:“一個很好的男人向我求婚。我對他說:‘我正要起飛,正要做自己,可別把我這樣的感覺奪走。’”另一個 57歲的女性卡羅 #8226;葛瑞肖說:“我現在生活得很舒服,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曾經是母親和妻子,我不想再做一遍了。”
在美國做單身并不意味著沒有性生活或生活孤單無侶,我的女朋友們幾乎都有伴侶。因為美國單親家庭相當普遍,單身女性自己生孩子、自己養孩子一點兒不奇怪。我的同事愛麗絲跟男朋友分手后,自己到約翰 #8226;霍普金斯大學做了精子移植,懷孕生了女兒,母女兩人生活得很快樂。
在醫療保險等等具體問題上,美國的單身母親和孩子不用擔心沒有福利,醫療保險幫助單身女性付精子移植等費用。
美國女性晚婚或不婚的潮流反映了美國女性社會地位的變化,也反映了美國女性自我角色設定的變化,標志著美國社會家庭結構進一步向多元轉化。
今天,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社會不是在轉型之中。
美國女性的變化,或許對處在社會轉型中的中國女性有所啟示。(資料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