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美術館前廣場的黃土高坡向展廳延伸,陜北的窯洞和陜安革命遺址建筑形象裝點著展廳內外。隨著《延安頌》的歌聲宏亮響起,由文化部主辦、中國美術館承辦的“從延安走來——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美術作品展”于5月21日正式掀開帷幕。文化部部長蔡武、副部長王文章,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左中一,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遠等出席展覽開幕式,老、中、青幾代文藝家美術家濟濟一堂,共同參加美術界的這一盛大活動。
500多幅中國美術館館藏作品構成了展覽恢弘的面貌。巨幅的延安文藝座談會合影照片矗立在中國美術館圓廳,延安時代的美術家形象如群星燦爛。整個展覽由“延安時代”開篇,200余件反映延安文藝座談會和延安美術歷史的文獻、實物和影像,再現了《講話》發表的歷史情境和延安時代美術發展的整體面貌,其中許多老照片、當年的木刻原版、木刻刀和日記、手稿、創作稿是從老一輩美術家和親屬家中征集來的,中國美術館也是第一次用圓廳展出歷史文獻;緊接的四個篇章則展現了《講話》發表70年來中國美術的發展歷程:“源于生活”以不同歷史時期表現國家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領域中重大社會事件的主題創作,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和億萬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創造的偉大業績;“人民形象”則以“人民”為藝術主體的作品,熱情謳歌了人民群眾在社會變革中的創造精神、進取意識和崇高情懷;“喜聞樂見”匯集了《講話》發表以來的年畫、連環畫、宣傳畫、漫畫、動漫等大眾美術的代表作品,展示了美術家創造出的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百花齊放”著重反映了中國美術家堅持繼承與創新、吸收與融合而進行的新藝術形式的探索與創造。整個展覽以歷時呈現和專題敘事相結合的新穎結構,不僅在整體氛圍上為觀眾構建起了追溯歷史、身臨其境的參觀場景,內容上也凸顯了學術性與文獻性并重的特色,成為對70年來中國美術歷程的一次巡禮。
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在開幕式致辭中說道:70年前,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提出了文藝為什么人這一文藝工作的根本問題,極大地轉變了中國美術創作的思想觀念和藝術方向,開啟了20世紀中國美術發展的重要篇章。70年來,幾代中國美術家在《講話》精神指引下,堅持 “二為”的文藝方向和“雙百”的文藝方針,扎根生活土壤,遵循藝術規律,創作出了一大批謳歌全國各族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建設新中國、走向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振興中華文化的精品力作,不僅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豐富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質和藝術文化修養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也為國家積累了寶貴的文化財富。本次展覽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在《講話》精神指引下,70年來我國美術創作的成果,體現了《講話》精神對我國美術事業發展的深遠影響,特別是對當代美術創作的重要意義與價值。
展覽設計通過對延安的實景拍攝和后期制作,將整個中國美術館廣場、建筑立面以及展廳還原成了當年延安的面貌。走進展廳,迎面撲來的歷史氣息似乎將觀眾帶入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的現場;人們也儼然成了當時座談會中光榮的一員,耳邊縈繞的是毛澤東同志那親切激昂的演講,心中激蕩的是割不斷的延安情懷。徜徉展廳各個空間,從延安走來的中國美術歷程歷歷在目,幾代美術家在不同歷史時期創作的作品散發出激越的熱情,許多名家名作展現出藝術經典的光輝,讓人直觀地感受到中國美術在積極反映社會現實和時代精神、服務廣大人民群眾的正確道路上興旺發展。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認為,“在《講話》精神引導和激勵下的中國美術創作具有極大的歷史意義和嶄新的思想內涵,尤其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之后的今天,再次回顧和研究70年中國美術之路,能讓我們更加客觀地認識《講話》精神的永恒價值和中國新美術的文化價值,增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自覺和自信。”
值得關注的是,與展覽同時還進行一系列延伸性的活動。中國美術館發送了7萬張展覽參觀券,邀請文藝工作者參觀展覽,印制了4萬張明信片在北京600多個網點投放,還援請延安革命紀念館的講解員來京擔任講解,培訓了數十名志愿者為觀眾導覽,并與國家大劇院合作,于5月23日在館內舉辦弘揚延安精神公益音樂會;5月26日(星期六)下午為觀眾安排了“從延安走來——策展人五人談”公益講座,策展團隊對展覽中的精品佳作進行重點解讀,講述展覽策劃過程的生動故事,并與觀眾展開交流討論。此外,還開發了八角帽紅五星紀念優盤、紀念煤油燈、各種版本的《講話》原本以及《講話》各周年紀念郵票藏品等展覽紀念品。
文化淬煉時代精神,文化凝聚奮斗力量。當前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是對《講話》精神的堅持與體現,也將激勵廣大美術工作者牢記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神圣職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創造出更好更多的優秀美術作品,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古鐘見證的文化遺產
6月9日是我國第七個文化遺產日,由大鐘寺古鐘博物館主辦的《古鐘見證的文化遺產》在大鐘寺古鐘博物館藏經樓展廳開幕。此次展覽展出大鐘寺古鐘博物館館藏明清時期古鐘12口,以12件精品寺觀鐘為載體,講述古鐘原所屬寺觀的創建、演變的歷史,介紹捐資鑄鐘人的生平事跡,展示寺觀建筑及其遺物的保存現狀。另外,本次展出透過古鐘介紹了北京城十余座古剎,包括潭柘寺、摩訶庵、林寺、法華寺、天寧寺、顯應寺等。據了解本次展覽將持續到12月9日。
本次展出的12口古鐘中最大的是林寺鐘,林寺鐘通高236厘米,口徑168厘米,重約2268公斤,鑄于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而本次展出的最小鐘是匯通祠鐘,通高68厘米,口徑56.2厘米,鑄于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來自城市的記憶深處的古鐘,不僅是博物館里珍藏的珍貴文物,也是歷史文化遺產的歷史見證。
中國文化傳媒集團監事會主席
楊開金一行到歙縣考察
5月21日上午,中國文化傳媒集團監事會主席楊開金等一行來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對歙縣老胡開文墨業有限公司、歙縣聚墨堂墨業有限公司等企業進行了考察。黃山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市文化委主任王恒來,歙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孫海燕,歙縣文廣新局局長方衛星及局紀檢組長黃德耀陪同考察。
王恒來主任介紹了近些年來黃山市的文化發展現狀,著重從如何積極保護和利用物質文化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大資源轉化力度發展文化產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視文化安全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聽了王恒來主任如數家珍的介紹,楊開金主席表示將利用現代傳媒的作用,實現資源優勢互補,來宣傳黃山市的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全面發展。 (程格嵐)
20年海外文物通過拍賣業回流超10萬件
在武漢舉行的首屆全國藝術品市場法制宣傳周啟動儀式上,中國拍賣行業協會會長張延華透露,20年中,通過拍賣業回流的中華文物已超過10萬件,其中不乏重要的國寶級文物被國內重要博物館收藏,拍賣已成為百年來遺散海外的中國文物回歸國內的重要途徑。
張延華表示,中國拍賣行業積極參與藝術品市場知識普及和法制宣傳工作,將以“從拍賣感受藝術”為宣傳主題,在全國范圍內舉辦第二屆全國拍賣咨詢服務周,持續向社會公眾介紹藝術品拍賣的基本知識,引導社會公眾感受拍賣帶來的豐富藝術、文化生活。
傳承:中國大同善化寺壁畫重光
由中央美術學院、大同市政府共同主辦的“中國大同善化寺壁畫重光”展覽于2012年5月18日至6月17日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三層展出。此展是中央美術學院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系列活動中的一項。
此展體現了中國傳統壁畫的最新研究成果,作品中的藝術性、學術性、創新性通過在繪制環節中將傳統技術現代化,提供文物保護與修復的新思路,嘗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新方法。
展覽中大幅壁畫均為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寶殿“補壁”而作。與稍早時間完成的華嚴寺、靈巖寺壁畫直接繪制在墻面上不同,是繪制在特殊處理過的亞麻布上,分上下三層版塊拼貼繪制,接縫處誤差不超過3毫米。
《美麗的錦繡——壯族服飾》大型民族文獻畫冊正式出版發行
曾被列入“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的《美麗的錦繡——壯族服飾》大型民族文獻畫冊日前由接力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該畫冊收錄了中國數十個壯族支系目前遺存的壯族傳統服飾共800多幅圖片,既是一部壯族服飾文化史,也是一部壯族藝術設計史。
據了解,《美麗的錦繡——壯族服飾》作為“中國民族服飾文化書系”第一部,由著名出版家李元君擔任主編,著名攝影家梁漢昌、美術史論家胡德智深入山村古寨,走訪耄耋老人,歷時5年有余拍攝完成。
為挖掘、收集、整理彌足珍貴的壯族服飾文化遺產,壯族攝影家梁漢昌從2007年起,輾轉我國5個省區(廣西、云南、廣東、貴州、湖南),500余個偏遠村寨,行程5萬公里,在近2000萬壯族人群中尋訪并拍攝到600余個民族代表及文化傳人,用5000張專業膠片、10萬張數碼影像共同組成了壯族服飾的“全家福”。
“偶·影·戲——中國木偶皮影精品特展”開展
5月25日,作為第21屆國際木聯大會暨國際木偶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偶·影·戲——中國木偶皮影精品特展”在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舉行預展。
《四將開臺》成為最大焦點,只見身著紅、黑、綠、白四色盔甲的四將士配合著京劇打擊樂表演,十分威武;而福建木偶大師黃奕缺先生生前制作的傀儡頭像惟妙惟肖,讓觀眾贊嘆不已;展覽中,一件特殊的復制品備受關注,即在山東出土的西漢時期大木俑,高193厘米,由13條木條組成,木俑可坐可立,四肢關節都可活動,有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皮線傀儡。
此次展覽分為木偶、皮影兩個部分,共陳列展品1573件,精心組織展出了我國傳統木偶劇15出、皮影劇6出,以及8個造型優美的皮影場景、15個全國各地最具代表性的皮影造型畫面,為觀眾烹制出一道名副其實的“中國偶影戲”大餐。
張藝謀改簽萬達
萬達影視目前以2億元人民幣的天價簽約了張藝謀兩年。 張藝謀單飛后的首部電影項目目前已經立項籌備,影片暫名《龍吻》。 自從張藝謀和老搭檔張偉平分家之后,關于張藝謀去向的傳聞就一刻沒有停過,早前曾先后傳出張藝謀簽約小馬奔騰、CAA、萬達集團,但均遭否認。
《舌尖上的中國》熱播
中國中央電視臺制作的《舌尖上的中國》自5月14日播出以來,不僅在夜晚10:30的時段掀起收視高潮,更是在網絡上獲得接近兩千萬的點擊量。中國的“吃貨”們守在熒屏前,一邊被誘人美食勾得直咽口水,一邊為質樸的人情故事感動落淚。
在中國這樣一個以美食文化著稱的國度,很多觀眾是先被片中的美食征服了胃,繼而被濃濃的人文情懷深深吸引。
這部7集紀錄片由最普通的中國人的故事交織而成。中國廣袤的土地上,豐富的食材、多樣的烹飪方式展示出當代中國人的真實生活。紀錄片每集一個主題,透過原料、主食、貯藏、烹飪、生態等窗口展現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飲食、倫理等方面的文化。
作為首次在央視一套晚間黃金時段取代電視劇而播出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引起的反響出乎主創人員意料。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總監劉文介紹說,該片收視率較以往同時段播出電視劇超出30%。
第五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年度杰出人物揭曉
第五屆“薪火相傳——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年度杰出人物”頒獎典禮暨事跡報告會在江蘇省無錫市舉行。
陳守仁、王國平、王懷民、杜顯清、楊永德、劉樹新、李炳炎、崔有生、游炳章、孫伯言10位人士被評為年度杰出人物;黃先偉、劉正國、劉曉、王達三、余翠雁、羅文田、韓基成、梅景田、安寶龍、苗笛10位人士獲得年度貢獻人物稱號;中山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承乾考察隊等5家單位和民間團體獲得了本屆杰出團隊獎。
江蘇省委常委、無錫市委書記黃莉新,國家文物局原顧問謝辰生,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張忠培,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馬自樹等出席了評選頒獎大會,并為評選出的第五屆獲獎人物頒發了獎杯、證書及獎金。
該活動是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發起并主辦,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文物報社、中國文物學會、中國考古學會、中國收藏家協會等單位協辦,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杰出人物評選辦公室組織實施的一檔大型評選活動。
秦兵馬俑坑考古首次出土“秦盾”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日前對外公布了秦兵馬俑一號坑考古發掘和秦始皇陵9901陪葬坑百戲俑發掘的最新進展。
據介紹,一號坑第三次發掘始于2009年6月13日,發掘地點位于北側中段,具體區域包括Q8—Q10三個隔墻和G9、G10兩個過洞。截至今年5月,發掘出土小件器物包括車馬器、兵器、生產工具等共計310余件(組);出土陶馬3組12匹,陶俑編號120余件;清理戰車2乘、戰鼓2處、兵器10處、弓弩箭12處、漆盾1處,另有建筑材料朽跡如木、席、夯窩等痕跡多處。
其中,一件皮質漆制彩繪盾,成為兵馬俑坑出土的首件“秦盾”。該盾與戰車伴出,是戰車上的士兵用于防護的兵器。據測量,盾牌高70厘米,寬50厘米,其尺寸恰好是秦始皇陵銅車馬上發現銅盾的兩倍,剛好印證了之前對秦軍使用盾牌大小的推測。
此外,本次發掘中還有新發現。在兩輛戰車的前后,以竹子為框架、四面包皮的“小箱子”,專家推斷是弓弩箭,屬于車上配器;還有灰褐色眼睛和紅眼珠、黑瞳仁的兵馬俑,為兵馬俑“千人千面”提供了新資料。
“普陀山之春”文化旅游節
在今年的“普陀山之春”文化旅游節上,還向部分游客展示了一幅書畫長卷《普陀煙霞圖》,這是普陀山風景名勝管委會策劃進行的一個重大文化項目,是為海內外聞名的觀音文化道場普陀山創作一幅具有世界影響的可傳世的書畫精品,以更進一步提升普陀山的文化品質,更有效地提高宣傳力度,更好地增強對世界各地華人和人民的凝聚力。該長卷由普陀山榮譽山民,文化學者郭曉瑜(小雨)擔綱藝術總監,長卷定名為《普陀煙霞圖》,“煙”為煙火鼎盛;“霞”為觀音佛光。長度為19.1919米,突顯普陀山每年農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個盛大的觀音香會;長卷寬53厘米,意為學習善才童子五十三參觀音,虔誠行腳云游全山各大小寺廟。《普陀煙霞圖》由我國書法大家沈鵬、王冬齡分別題名,并請著名山水畫家張復興作畫,整幅畫卷畫家以純熟的傳統技法,用密勾線編織豐滿的構圖,加以潤澤典雅的色彩基調,真切細膩地展現出山海輝映的普陀山上古剎雋永、林木蒼翠、峰巒俊秀、蓮洋浩瀚,長卷氣勢恢弘大氣,境界蒼茫雄秀,精美絕倫。看著這畫卷,會令人自然地進入那無古無今、色非色空的深遠佛國,更進一步印證了普陀山名不虛傳為“五朝恩賜無雙地,四海尊崇第一山”,確實是“人間第一清凈地。”
北京市中軸線申遺46處古建“美容”主修外立面
今年范圍最廣、力度最大的舊城沿街文物建筑風貌維修工程在五月正式啟動。維修工程包括故宮神武門、雍和宮、天壇等舊城各級文物保護單位46處,也是北京市為配合中軸線申遺做出的又一舉措。
據了解,此次修繕主要針對文保單位的外立面,有關施工單位將慎重研究施工方案,確保文保單位不被破壞。位于東城區的國子監外墻、北京鼓樓、鐘樓、太廟、天壇等知名文保單位的外立面均將進行修繕。西城的先農壇壇墻、皇城墻遺址、輔仁大學舊址等文保單位的外立面也將修繕。
根據文物保護法,文物保護單位的維修應由管理使用單位負責。此次市文物局打破了產權關系,投入專款對舊城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統一維修。既展現了文物建筑的歷史風貌,又極大地改善了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狀況及環境景觀。
大英博物館展出阿茲特克藝術品引發人性爭議
據國外媒體報道,近日,大英博物館展出了一系列阿茲特克帝國的文物,其中包括一副綠松石面具、一件金色的蒙特蘇馬時期的鼻子飾品、一座綠松石雙頭蛇雕塑、一頭背部有孔的可怕的石頭鷹、一件和納粹的恐怖“人皮燈罩”一樣的人皮藝術品以及一把阿茲特克人用來屠殺“活人祭”的刀。本次展覽的目的是為了展示輝煌的阿茲特克文明,但是展覽還是引發了爭議。
有藝術批評家指出,很難想象到,大英博物館的展覽可以讓人們感覺到如此壓抑。但大英博物館表示,本次展覽旨在重塑阿茲特克人的形象,希望人們從現在起改稱“阿茲特克人”為“墨西加(Mexica)人”。因為阿茲特克族是古代墨西哥文化舞臺上最后一個角色,他們創造了輝煌的阿茲特克文明,開創了阿茲特克族最興盛的時期。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百獅“迎客”
在第36個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以 “百事如意”展,迎接參觀市民,祝愿大家事事如意、百事順心。據悉,此次展覽5月1日開始將持續到6月15日。
北京作為六朝古都,以獅子為原型的藝術品布滿了古老京城的大街小巷、宅院門前、宮殿苑囿、私家園林,乃至門鈸檐、桌腿鼎足、錦鋪繡片、戲劇舞臺、民俗歌舞、百姓家庭,獅子已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此次展覽實物館藏石獅集中展出,達100余件,并附以詳細的介紹。此次展出的“獅子”多為民俗藝術品,具有體量小、姿態多、來源廣等特點。展覽現場,墻面展示與實物展覽相結合,主要分為百獅百態、百獅百飾、京城百獅三大部分內容。
中國長城總長度確認為21196.18千米
萬里長城到底有多長?我國歷代長城都分布在哪些省份?6月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關長城公布我國歷代長城資源調查、認定工作成果,全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分布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等的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勘察長城墻體、壕塹、關堡等長城遺產43721處。
據北京市文物局文保處王處長介紹,北京早期長城主要是以齊長城為主,早期長城的長度約40公里,這次資源調查北京段歷代長城總長度約600公里,并在延慶、昌平新發現部分長城遺跡。“十二五”期間,北京市將對包括八達嶺、司馬臺、慕田峪等10余處的長城景區未開放段進行搶險加固修繕,健全游覽安全設施,目前部分點段的修繕已經開始,預計明年完成。
伊萬里瓷中國巡展首駐北京
5月18日,“百年遠航:江戶名瓷伊萬里展”在明清寶剎萬壽寺內的北京藝術博物館開幕。次日,中國古陶瓷學會與北京藝術博物館在湖北大廈報告廳主辦了同一主題的學術報告會,中、日、韓、新加坡等東亞各國及中國港澳臺地區的專家會聚北京,分享研究成果。該展覽將持續三個月,至8月15日結束。
本次展出的160件展品,均是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珍藏的伊萬里瓷,它以時間為序,全面展現了伊萬里瓷器走向世界、風靡世界的全過程。據介紹,伊萬里瓷從產生算來,已經歷過約400年風雨滄桑,至今在日本國內尚未舉辦這樣大規模的伊萬里瓷器展覽,此次中國6家博物館聯合引進展出更屬首例。該展在北京展出3個月之后,將移至遼寧省博物館、大連現代博物館、廈門市博物館和內蒙古博物院依次展出,將于2013年結束其在中國6500公里的巡展。
北京復建香山永安寺 再現乾隆時期歷史原貌
坐落于香山公園南麓、作為靜宜園28景主景之一的香山永安寺迎來了新生。5月29日,占地面積約55000平方米的北京香山永安寺復建工程啟動。據悉,此項工程計劃投資2億元人民幣,將于2014年年底完工,并再現出乾隆時期香山寺的原貌。
北京啟動以香山永安寺為代表的香山靜宜園28景修復工程,這是北京市百項古建筑修繕工程之一。如今這座千年古剎僅存殘壁頹垣。近年來香山公園和北京文物保護部門對佛殿區、后苑區進行了初步整修,清理出大量瓦件、磚雕、柱頂石等建筑構件。根據對歷史圖紙、文獻的深入研究,香山永安寺原建筑格局已基本廓清。此次修復工程擬分三期實施,將恢復香山寺鼎盛時期的輝煌景觀。
博物館日在北京古建博物館為市民“鑒寶”
5月18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迎來了一年一度的鑒寶活動。自5月15日發鑒寶號,到5月18日活動當天,群眾熱情高漲,秩序井然。此次活動與往年相同,分為三組,分別是陶瓷組、雜項組和書畫組,活動當天到場專家分別是葉佩蘭、王春城、張茹蘭、薛婕、馬希貴、王春福、單國強、張如明、葉渡。當天鑒寶百余件,其中有晚清、民國等時期精品。活動宗旨是為群眾提供學習收藏和鑒定知識的平臺,同時活動的圓滿舉辦也為國際博物館日畫上了圓滿句號。
國寶堇鼎38年首次回鄉“省親”
5月25日,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舉行活動,紀念北京建城3057年。國寶級文物——堇鼎自1974年從琉璃河遺址253號墓出土后,首次回到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展出3天。
作為活動的重頭戲是“堇鼎回展”,這一國寶級文物——堇鼎自1974年從琉璃河遺址253號墓出土后,一直珍藏在首都博物館。時隔38年后,首次回到故土——房山琉璃河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北京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館長關占修表示,本次活動的主題為“敬德保民 坤厚鼎盛”。 圍繞這一主題,推出堇鼎回展、歷史文化游、燕國歷史文化展、科普教育基地互動平臺展示、文博大講堂和燕風新韻書畫筆會六項系列活動。以此進一步確立琉璃河遺址——北京城市之源的歷史地位,打造燕都文化品牌。
首都博物館舉行真假藏品對比展
5月16日,“‘假’如這樣——真假藏品對比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幕,首博推出40余件套藏品與贗品相對比,從而現出了真品與仿制品的廬山真面目。此次展覽以釉彩為切入點,分為青花、五彩、單色釉三個部分,每個類別再具體以年代、型制等區分,從造型、裝飾風格、釉色等時代特點上展現出真品與仿制品的不同,令觀眾對真品有更直接的認識。古瓷鑒賞中的“胎質疏松”、“釉面含混”等行話在此展中得到立體展示。本次展覽將一直持續到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