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教授胡明哲20年一直使用“巖彩”等天然媒介進行藝術創作,在實驗藝術系主持“材質語言研究”的學術方向;針對中國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的現實狀況,倡導回歸自然和順其自然的東方藝術理念。因為感動友人懷抱“傳承中國文化精華,挖掘本土地質資源,填補中國天然繪畫媒介研究空白”的遠大理想,不畏艱苦的生活,在廣西百色的群山中就地取土,研制了近百種天然土質媒材的行為,創立了“百色之百色”學術研究課題。
“百色之百色”課題嘗試以回歸自然和順其自然的綠色創作方式,引導碩士研究生們從狹隘的教室空間走向廣闊的大自然,還原真實的生存境遇,立足于祖國的山川大地之中進行當代的文化思考。為何說“巖彩”是孕育萬物以及人類的地球母親的本質本色?如何解讀多姿多彩的大地所傳遞的各種宇宙信息?如何領悟中國大陸獨特地貌與其上繁衍生息的獨特文化的必然聯系?如何把自己的藝術創作與自己的生存背景融為一體?如何穿越各種材質的表象,找到其中蘊含的物質屬性和文化屬性,令其具有精神意味?是否可以從“巖彩”這個具體的起點出發,為中國本土繪畫的當代延展做一些積極的嘗試?
進入胡明哲老師高大明亮的工作室,就會看到六個陳列柜,里面滿滿陳列著從廣西百色帶回的五彩繽紛的礦石和沙巖,好似地質博物館分館一般。胡老師熱情地給我們介紹了每一塊礦石的采集故事,介紹了每一種巖彩的獨特魅力,言語間流露著對于大自然的尊重和珍愛,讓人想到“萬物有靈且美”的浪漫情懷。墻上掛著的巖彩作品籠罩在溫暖的光線中,似乎每一個物質晶體都閃爍著光芒。
胡明哲老師說:運用巖彩進行繪畫創作并不是新生事物, 翻開古老的中國繪畫歷史,那些以巖彩創作的作品曾有過無比的燦爛輝煌,只是后來被中國人自己塵封和淡忘……堅持巖彩藝術創作,一方面是內心鐘情這個特殊的媒材,一方面是希望在當代的中國本土繪畫領域再次出現絢麗的色彩……
考察地點介紹
百色是有特殊歷史意義的革命老區,青年時期的鄧小平發動了“百色起義”聞名全國;“西林教案”事件曾引發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近代中國人民反洋教斗爭的前奏;保存完整的“那勞岑氏古建筑群”記載著歷史文化的遺跡。百色是多種民族地區——壯族,苗族,瑤族,各族百姓勤勞樸實、能歌善舞。三月三節日盛宴中用植物色染成的“七色花糯米”令人驚奇,古老的藍靛色的染布技術和精美的壯錦刺繡等;百色地區還具有獨特的地質風貌,巨大的石鐘乳巖洞,濃郁多彩的天然土壤,風化巖石;因而是研發中國本土天然繪畫媒材的絕佳地方。總而言之,百色是富有濃郁的歷史文化和地質資源、充滿神秘藝術魅力的好地方。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教授、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加山又造畫室客座研究員。
Q:廣西的百色之行有怎樣的收獲呢?
A:帶領中央美院的碩士研究生到廣西百色地區考察兩次了,用學生的話說,我們“接上了地氣”,或者說“腳踏了實地”。 都市中的人一般很少有機會去山川大地間進行地質考察和文化考察,更不用說到大山里采集礦石標本了。我們行走在廣西的群山峻嶺之中,親眼看到巨大的巖層和五彩的大地,親手采集各種礦石和各色沙巖,更加深入地思考了自己與大自然的關系,人類與宇宙的關系,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己手中的創作媒材“巖彩”。 同時,我們深入百色地區的各族村寨之中,參與他們的一些活動,例如三月三的壯族花糯米節,再一次深切地了解了民間的文化與生活。長久以來,中國的當代藝術接受西方影響,仿佛在“他者的眼光”下發展,很少關注中國本土真實的文化現狀。兩次在鄉間實地考察,看到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間手工藝幾乎消失殆盡,文化生活、藝術教育等等相當落后,更不用說畫材研究了。因此,很想從此遠離空洞的高談闊論而面對一些實際的問題,哪怕能解決力所能及的一點點小問題,也是十分欣慰了! 我想,“百色之百色”課題的意義在于引導我和學生們腳踏中國的大地,重新發現以前被忽略的大地母親的本質本色,重新研究其上繁衍生息的深厚的文化傳統,也重新思考自己的藝術創作。
Q:請給我們談談礦物色和巖彩吧。
A:全世界的人類很早就開始使用礦物色繪畫,例如史前的巖洞繪畫和中國的石窟壁畫等等。因為近代工業文明發展,化學顏料取代了天然礦物色。在中國,克孜爾石窟、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等很多石窟壁畫都是運用天然礦物色繪制的,所以它們歷經千年永不變色,至今還在光彩照人,讓每一個光臨石窟壁畫的人都流連忘返。這些天然礦物色就是巖彩的前身。在唐代,日本的遣唐使來中國學習了礦物色的使用方法和相應的繪畫風格,從此中國繪畫中色彩這一支脈飄洋過海,在日本逐漸發揚光大。20世紀五十年代前后,日本畫家將傳統的礦物色拓展研發,不但把每一種色彩的單一的細粉變成十幾種粗細不同的顆粒,還增添了人造的色彩,在日本,稱這種礦物色為:“巖繪之具”。九十年代初,我到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留學,看到這種“巖繪之具”和用它繪畫的作品非常受啟發——既具有東方審美情趣,又具有強烈視覺震撼。后來才慢慢知道礦物色使用和色面造型的繪畫方式其實源自中國文脈,遺憾的是在中國美術界和藝術教育中卻完全看不到了!所以說,中國的巖彩繪畫既是傳統的復興又是當代的拓展。上世紀90年代至今已經發展了20年左右的中國巖彩繪畫,創作理念和語言方式都已經逐漸成熟,創作出一些為中國美術界矚目的好作品,已經成為中國本土繪畫當代延展的一個新的生長點。至于“巖彩”之命名,我發表過專門的論文,這里不再詳談。
今天我們所說的“巖彩”,泛指所有具有巖石物質屬性和審美特質的媒材,既包括高貴的礦物色,也包括普及的滑石粉和石英砂,更包括自己采集的五彩沙巖和五色土。巖彩的創作理念也漸漸由傳統進入當代,“百色之百色”課題就是一次以巖彩為主要創作媒材的當代藝術創作的新嘗試。
Q:您怎樣看待中國傳統的審美方式呢?
A:傳統的審美精神中或許重要的一點就是尊重自然、順其自然吧。傳統的審美方式中或許主要的一類就是意象造型、觀念象征吧。我想,需要延展的應該是一種文化精神,而不是某一種經典程式。今天的中國社會實在急功近利,很多傳統文化精神都消逝不見了,令人十分痛心。我們的“百色之百色”課題,其實也是中國傳統的文化精神在當代的具體體現。
白野夫,1963年生,河北深澤人,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曾為美國紐約格瑞斯畫廊藝術顧問、中國總代理、北京真光國際藝術協會會長,中國傳統水墨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水墨同盟藝術家,《中國當代繪畫藝術》、《上能藝術》主編。先后在臺灣及新加坡、法國、韓國、德國、馬來西亞等地舉辦個人畫展并多次參加各種國內、國際當代藝術展覽,出版個人畫集、作品集數種。其探索和創作的藝術作品,有傳統水墨和當代抽象水墨,當代油畫及多種綜合材料。傳統水墨人物畫風格,幽媚均停、冷艷超邁。當代抽象水墨作品和當代油畫作品則直指生命靈魂和本質,探索并關注生命的終極關懷和藝術視覺。除繪畫外,電影、音樂、戲劇、曲藝、文學及藝術評論多有涉獵,注重多種綜合藝術素養的提高和融會貫通,藝術愛好廣泛。傳略被錄入《當代藝術家名人錄》等辭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