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形象的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說來源于鱷魚,一說來源于蛇,也有人認為來源于豬,甚至有說法稱最早的龍就是下雨時天上的閃電。現在多數專家認為龍是以蛇為主體的圖騰綜合物。龍,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蝦眼、鹿角、牛嘴、狗鼻、鯰須、獅鬃、蛇尾、魚鱗、鷹爪,九種動物合而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
中國傳統典籍是如何描述龍的呢?漢許慎撰著的《說文》認為,龍有升天入地的功能,“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川。”三國張揖編著的《廣雅》認為,有各種不同的龍:“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螭龍。”宋人羅愿在《爾雅翼》中則認為,龍是集九種動物的特征于一身:“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以后歷代學人對龍的形態及起源做過探討。通過這些學人對龍的形態及起源的探究,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對龍的存在形態做了理想化、神秘化的描述。與具體的龍如恐龍不同,古人所描述的那種集九種動物特征于一身的龍,其實是不存在的。這種龍的形象是中華民族用集體的智慧創造出來的種人性化的動物,是中國人心目中虛構出來的個吉祥物,反映著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和各民族大融合的過程。
那么,為什么這種不存在的動物,與我們這個民族聯系在一起?在這個問題上,有兩種悠久的歷史傳說:一種傳說認為,黃帝在統一中原之前,曾以熊為部落圖騰。在戰敗蚩尤、統中原后,為了使各部落能緊密團結,具有凝聚力,他把本部落的圖騰與其他部落的圖騰融合,合成一種能夠代表中華民族共同崇拜的圖騰形象——龍。因此,龍的形象蘊含著中華各民族之間相互融合、團結凝聚的歷史。還有一種傳說從山東省嘉祥縣東漢武氏墓群石刻中得到證實。在這組石刻中,有一組古代帝王畫像。畫像中有伏羲、祝融、神農、黃帝、唐堯、夏禹等十位帝王。其中九位帝王都是人頭人身,唯獨伏羲氏和女媧畫在一起,并且兩人都是人身、龍尾。傳說伏羲與女媧結婚后生下人類,伏羲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于是,龍便與中華民族聯系在了一起。
千百年龍的形象已經深深地刻在了中華民族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靈深處,已經深深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心理之中,成為全世界炎黃子孫的精神歸依和感情紐帶!我們中國人也往往以自己是“龍的傳人”而感到驕傲,凡是世界上的友好人士都是以“東方巨龍”來指稱中國。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龍代表著吉祥如意、和諧長久,代表著風調雨順、豐收幸福,代表著團結一致、生生不息。一切與龍有關系的人和事似乎都是吉祥喜慶的象征。不但龍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如突起的前額表示聰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長壽,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現威嚴,鷹爪表現勇猛,劍眉象征英武,獅鼻象征寶貴,金魚尾象征靈活,馬齒象征勤勞和善良等,而且龍文化已經滲透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和符號,是千百年來逐漸形成的,它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