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燈是我國的一種民間活動,始于漢而盛于唐,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傳說龍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夏時興云致雨,秋風時潛淵。龍被中國先民作為祖神敬奉,它也成為了皇權象征,皇帝又稱為真龍天子,皇宮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
在古代人們創造了龍燈舞,用舞龍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相傳戰國時,金角老龍播錯了雨,大雨成災,淹死不少老百姓。玉帝大怒,欲要問罪貶斥,金角老龍痛哭流涕向玉帝求情,表示一定痛改前非,請求玉帝網開一面。玉帝見老龍態度誠懇,訓斥了一頓后,給了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讓金角老龍繼續掌管播雨。為了立功贖罪,金角老龍便在每年新春之際,登門拜訪百姓,許諾來年風調雨順。人們據此并在春節期間舞演,以示制服龍王,表達歡快心理。
從久遠的年代起,舞龍活動經久不衰,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舞龍不再是某一民族獨有的“自娛”項目,而是屬于各個民族的。作為一個富有創造力的民族,中國人舞龍表演,各地各族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常見的有火龍、草龍、毛龍、人龍、布龍、紙龍、花龍、筐龍、段龍、燭龍、醉龍、竹葉龍、荷花龍、板凳龍、扁擔龍、滾地龍、七巧龍、大頭龍、夜光龍、焰火龍等近百種之多。龍燈的節數一般為7節、9節、11節和13節。舞龍的創造和流傳是全中華民族光輝歷史的一部分,為我們的民族和人民所喜愛。燈節中的花燈種類繁多,諸如花卉、蟲烏、百獸,應有盡有,其中最特殊而又巨大的,則數“龍燈”。
耍龍燈較有看頭的,要數溫州龍灣的拼字龍燈舞了。龍灣一帶的龍燈種類很多,有拼字龍、紙龍、布龍、板凳龍、大龍等,拼字龍燈舞則是其中的“稀有品種”。拼字龍燈舞傳承人鄭祥福說,拼字龍燈舞至今大約已有三百年的歷史了,據考證,在清朝康熙年間就已經存在。舞龍隊敲鑼打鼓、穿村走巷地游行。舞龍時,前有大紅燈籠開道,后有五彩旗幡擁隨,鼓樂喧天。龍燈過處,村村要擺香案接龍,村里有寧村女婿的人家都要擺香案接龍,龍燈繞香案一周,為“凈龍”。香案處一般由唱書先生唱故事或頌詞,叫“參龍”。龍燈由龍頭、龍身、龍尾和龍珠等組成。徐玉錦老師說:“龍身節與節之間的距離很有講究,節與節之間一般為三米多,中間二節較長為四米多,間距安排是為了穿插拼字時不受牽扯。在表演中,我們除能完成舞龍的一般動作套路外,由于龍身中間二節間的距離較其他幾節間距大,我們還能拼出‘天下太平’‘上元大吉’‘代天行化’‘五谷豐登’等吉祥字形。”在翻騰滾舞中一個個字惟妙惟肖,體現了人們對太平生活的追求和期望。
貴州石阡仡佬族毛龍更是別具一格。清末明初直至解放前夕,“仡佬毛龍”極其鼎盛。每年元宵期間,舞龍活動在全縣各鄉鎮仡佬、侗、苗、土家等各兄弟民族的村村寨寨中自發開展,時長達數十日。龍井鄉的晏明、孔明,中壩鄉的任家山、河東,國營鄉的樓上,湯山鎮的龍鳳等都是著名的“毛龍”村,在境內享有盛名。每年大年三十夜至正月初二、初三,由當年“堂主”到各家各戶集資“化公德”,采買“扎龍”材料。然后,請藝人“扎龍”,同時召集寨中男性老少共同參與。最后,請先生選定一個好日子(正月初六或初七),舉行開光、請水儀式,龍才能走村串寨或集中表演,也稱為“玩龍”。“毛龍”到達各家,由主人家燒紙放炮迎接,在激昂的鑼鼓聲中“毛龍”翻滾舞動。待鑼鼓聲一停,執龍寶的人便在主家大門前說起“龍句子”。若遇主人家講究燃燭,則需開財門進入主家堂屋,舉行儀式,出門時主家放炮歡送。毛龍隊伍不論在哪家,到早飯、晚飯、宵夜時,主人家均會熱情招待。仡佬族民間信仰“龍神”,石阡“仡佬毛龍”作為一種民俗活動,更是備受禮遇。
四川黃龍溪古鎮的燒火龍是每年春節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歲歲春節燒火龍,煙花遍地樂融融。”黃龍溪古鎮的“燒火龍”源于東漢,盛于南宋,世代相傳,是“龍燈會”中的一項大型活動。每年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黃龍溪的“火龍燈舞”都要大放異彩,轟動鄉鄰。舞龍人頭戴草帽,身穿短褲,腳蹬草鞋,持龍柄到陣擺成舞龍姿勢。在喧天的鑼鼓聲中,德高望重的地方名人給龍“點睛”,先點左眼再點右眼。此時,舞龍者齊唱:“一點金,二點銀,三點風調雨順,四點吉祥太平。”之后,龍身隨龍頭起伏搖動做出相應的飛舞姿態,表演精彩的舞蹈動作。夜間的火龍,觀眾手持特制煙花噴燒裸身舞龍人,龍在煙花中舞動,有鑼、鼓、鈸、馬啷子樂器的伴奏,火龍燈舞融龍、燈、舞、火焰于一體。隨著歡快、鏗鏘有力的音樂聲傳出,三條巨龍奔騰而出,早已準備就緒的眾多觀眾,立即點燃手中的煙花,焰火即刻對準了三條巨龍,在一片火與煙、光與聲、驚與險、喜與樂的海洋中,三條火龍陣陣狂舞,幾十名頭戴草帽、赤膊男子在焰火中舞弄著巨龍……神奇美妙,蔚為壯觀。
而廣東省揭陽市喬林鄉的燒龍則是另一番壯麗場景。正月初十日,經過煙花專家“武裝”后的彩龍,顯得氣宇軒昂,英姿風發,充滿生機。20多位體格魁梧強壯青年組成的舞龍隊,很早就把巨龍抬到曠埕上。按傳統習俗,擎龍的壯漢,當晚須齋戒沐浴,以示崇敬。擎龍者還須赤膊上陣,只穿短褲,頭戴無葉小竹笠。短褲和小竹笠也必須經過長時間浸水,這樣,才不易引燃煙火。龍頭還配一名既強壯又有經驗者,手執三股鋼叉托住龍頸,于燒龍時助龍頭活動。夜幕降臨,忽聽一陣禮炮響起,燒龍開始了!穿長衫的鄉中長老點燃火線,每節龍身一人,同時點火。煙火噴發了。彩龍徐徐繞場三周,場邊鞭炮齊鳴鼓勁助威。健兒們高擎神龍,在龍珠的招引下,繞場旋轉奔跑,邊跑邊模擬游龍騰躍的動作。人越跑越快,煙火越燒越旺。彩龍口吐五光十色的金珠,龍身四周噴射出五彩繽紛、光芒萬丈的星火;龍尾一擺,只見“火箭”沖天,“明墜”閃爍,“火斗”旋轉騰飛盤旋。場面火樹銀花,光怪陸離,美不勝收。
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而且舞龍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古人民智不開,大概由于龍在神話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無窮,而海洋主水,龍也就很自然地做了農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為天,谷物是維持生命的根本,間接也就操縱了人類的生命。按這意義敷衍,龍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如此,龍被古人奉為“吉物”出現在慶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為奇了,舞龍也就成為了人們一年慶祝儀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