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建一座博物館,讓盛唐的印跡傳之后世;牽頭一個“彩繪絲路”,推動絲綢之路跨國申遺:引進“陜西非遺城”,給民間藝術全新的展示平臺;舉辦三大文化會展活動,為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是文化產業,還是文化事業?
當這一切的擔當者是一家民營企業時,恐怕許多人難以置信。而這一切,就是大唐西市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所組織實施的,其所搭建的平臺,就是西安大唐西市——一個因文化產業發展與勃興而崛起的我國西部乃至全國文化領域的新地標。更為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9月下旬,由國家文物局和陜西省政府共同主辦的“2011歐亞經濟論壇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分會”在大唐西市成功舉辦,這是迄今為止陜西民營企業承辦的最高規格的國際文化盛會……此外,大唐西市先后被評為第四批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全國4A旅游景區及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
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任務,西安大唐西市文化產業投資公司董事長呂建中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全會提出建設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十分重要,我們民營企業很受鼓舞。我們看到了民營企業參與文化產業更加廣闊的前景,對此我們充滿了信心。”
一座博物館與一個城市的文脈
史載,唐長安城占地84.1平方公里,其規模為現存西安皇城的九倍,堪稱中國古代第一帝都。自隋始到唐開國之初,東市和西市逐漸發展成為長安城兩大著名的商業中心。東市位于現西安交通大學一帶,在當時主要是國內市場。西市則位于西安市勞動南路和東桃園村之間,是當時世界規模最大的國際性市場和文化娛樂中心。“買東西”一詞即來源于此。據中國唐史學會秘書長胡戟教授介紹,唐貞觀以來,“西市”繁華盛極一時。唐代詩仙李白詩云:“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詩中的“金市”就是指大唐西市。
遙望千年,繁華散盡,曾經讓“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的大唐西市,淪為偏遠城區的一座小型日用品批發市場和擁擠的棚戶區,遺址被深埋。
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千年古都、絲路起點,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節點上,西安市委、市政府決定保護和利用唐西市遺址。2006年,大唐西市項目被列為陜西省和西安市“十一五”重點建設項目。
經過反復篩選和考察,西安市政府確定由西安大唐西市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獨立開發。規劃用地約500畝,總建筑面積128萬平方米,總投資45億元人民幣。
隨后,大唐西市公司主動出資在建設范圍內進行考古普探與發掘工作。在對西市的商業凝聚點——東北十字街進行了近3000平米的發掘后,盛唐時的石橋、水溝、路面上留下的密密麻麻的車轍……珍貴的遺跡浮出水面。根據考古發現,國家文物局下發文件明確提出,“唐長安西市是隋唐絲綢之路的起點和重要標志。”要求“將其納入絲綢之路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中來”。
此后,博物館的建設成為大唐西市的重要項目。2010年4月7日,投資3.2億元,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具有遺址保護和展示功能的大唐西市博物館正式開館,讓人們零距離地觀察反映絲綢之路起點的歷史遺存佐證,這對傳承續寫歷史、復興絲路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業界認為,這是民間資本保護國家歷史文化遺址的首例和典范,這種企業自發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值得倡導。
與此同時,在西安正在打造國際知名的“博物館之城”的進程中,大唐西市博物館的建成和開放,無疑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個活動與一個產業的延伸
2010年11月15日,由西安美術學院和西安大唐西市承辦的“彩繪絲路——中國當代著名美術家絲綢之路萬里行大型文化交流活動”在隋唐絲綢之路起點——西安大唐西市盛大啟動。由近百位中國當代著名美術家組成的采風團,圓滿完成了對中國、土耳其、哈薩克斯坦、意大利、希臘等國家100多處反映絲綢之路民俗風情、地域特色的遺址遺跡和歷史名城的采風考察,成為國內外文化界、藝術界關注的焦點。這不僅是中外文化交流中難得一見的盛舉,也是加深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人民友誼和促進各國之間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動。
“彩繪絲路”,同時也是陜西省乃至我國民營企業促進絲綢之路跨國申遺的一次國際性公益活動,開創了文化“引進來、走出去”的新模式。
作為一種啟發或者說是產業的延伸與拓展,大唐西市絲路風情街區建設正在快速推進,這將是絲路沿線各國風情的薈萃。目前,土耳其、烏茲別克斯坦等多個絲路沿線國家也已派出了文化部長、文化參贊等官員來訪西安,并與大唐西市簽訂合約。未來,這些絲路沿線國家將帶著富有當地濃郁民族文化特色的手工藝品、演藝、美食等落戶大唐西市,并在絲路風情街區建立起一座座永久性文化交流展區。在西安推進國際化大都市的當口,絲路風情街區會讓這座城市國際化的色彩更為濃烈些。
三個展會與一個品牌的塑造
從2010年起,大唐西市每年斥資2000多萬元,連續舉辦了“大唐西市春節文化廟會”、“西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暨西安文化遺產博覽會”、“大唐西市文化遺產節”等三大文化展會,集中展示了我國各省區數百項世界級、國家級、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傳統民俗文化,吸引了海內外100余個演出團體參演,300余家會展機構、民辦博物館參展和近500家文博團體參觀交流,在為百姓提供免費文化大餐、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的同時,也塑造了陜西省民營企業組織舉辦的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文化會展品牌。
據大唐西市公司執行總裁李中航介紹,截至目前,大唐西市三大文化會展活動共舉辦了6次,吸引了數百萬的海內外游客參觀游覽。這些游客將西安作為旅游目的地的首選城市,食宿于此、游玩于此、購物于此,為西安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據調查,活動期間,西安的所有賓館全部滿客,西安各大景區的游客明顯高于平日,西安特色商品、特色食品、旅游紀念品銷售額明顯好于平日,大大帶動了本地餐飲、交通、旅游、服務、酒店等行業的發展。大唐西市三大文化會展活動有力地帶動了本地區第三產業的發展,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梳理大唐西市幾年來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這樣一個軌跡:自該公司項目啟動實施以來,積極挖掘和整合歷史文化資源,以全新的文化產業機制和模式來運營,舉辦了多項大型公益性的文化活動,擴大了品牌影響力,不斷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帶動了陜西特色旅游、特色經濟的發展。
大唐西市近幾年在發展文化產業方面,形成了長期化、規模化、基地化和品牌化效應,成為陜西乃至西部地區民營文化產業發展的典范。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議提出“毫不動搖地鼓勵和引導各種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健康發展”,為民營文化企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就大唐西市如何“借力”等問題,記者采訪了西安大唐西市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呂建中。
文化月刊:保護遺址一直以來都是政府的事情,啟動大唐西市博物館,是否有“越位”的嫌疑?
呂建中(以下簡稱呂):恰恰相反,首先,民營企業建設博物館是一種社會責任。民營企業是改革開放以后發展和壯大起來的,它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也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在我國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進程中,我們民營文化企業也應該勇于介入和承擔起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開辦陜西非遺城、建設博物館,既是企業經營的舉措,也是發展文化事業的體現。民營文化企業,只有借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雙輪驅動,其創造力和生命力才能持久旺盛。截至目前,大唐西市已經安排就業7000多人,預計2013年全部建成后將安排就業近3萬人,每年可向國家上繳稅金5億至6億元,這也是我們對社會的一個直接回饋和貢獻。
文化月刊:大唐西市是靠什么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的?請談談你的體會。
呂:總結起來,我們這幾年的運營模式可以概括為這16個字:“政府主導、科學規劃、市場運作、企業支撐”。無論是舉辦西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暨西安文化遺產博覽會、大唐西市文化遺產節等活動,還是啟動大唐西市遺址保護,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功,也就是上面所講的16字方針指引下,我們走上了一條“以商養文、以文促商”的路子。
文化月刊:隨著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召開,對于民營文化企業如何又好又快地發展這一課題,你有什么展望?
呂:期望政府繼續給予民營文化企業必要的支持,建立扶持文化產業的長效機制。幾年前,我就提出,發展文化需要五大要素:一是資源,二是創意,三是人才,四是政策,第五個是資金,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具備的五大要素中,有三大要素需要政府來調控。首先是政策;其次是資源,特別是歷史文化資源,需要政府一視同仁地來進行合理配置;第三是資金,文化產業投資較大,回報期較長,在培育期和發展期需要政府和金融機構從資金和融資方面予以扶持。就以大唐西市每年舉辦的“西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暨西安文化遺產博覽會”等三大公益性文化會展活動來說,這些活動吸引了數百萬人前來參觀交流,帶動了陜西文化產業、旅游業和會展經濟的發展。要使這些活動能做到規模越來越大、實現資金良性循環,需要政府形成一個長效機制,將其納入到政府關注支持的重要常規會展活動計劃中,并給予相應的資金扶持,同時采取“政府主辦、民企承辦”會展活動的新模式,使民營企業承辦的會展活動更具號召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