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人語
你有多久沒有和一個人面對面交流一個小時了?多久沒有得到一個真實的笑臉了?“情書的年代”遠去了,一秒鐘可以傳遞一個虛擬擁抱的互聯網,是否讓心與心的距離更近呢?答案似乎并不那么肯定。
隔著屏幕的你我,“高效率”的你我,有多少記憶和感動能夠在心中積淀?
有人說,這一代,注定是由“深刻”走向“淺薄”的一代;這一代,是信息革命的霧都孤兒一代;這一代,是帶走對無互聯網生活最后記憶的一代。
“互聯網正在把我變成一個高速數據處理機一樣的機器人,失去了以前的大腦。”美國暢銷書作家、曾任《哈佛商業評論》執行主編的尼古拉斯·卡爾在他的《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一書中這樣寫道。
他擔憂的是,在丟掉了《戰爭與和平》,丟掉了羊皮圣經,丟掉了報紙雜志,丟掉了托爾斯泰心靈的同時,人類正在丟掉的是大腦。
2010年6月,《淺薄》在美國一經出版,即榮登亞馬遜暢銷書排行榜百名之內,在美國引起互聯網是否讓人愈發淺薄的爭論。
如今,兩年多的時間過去了,關于互聯網是否讓人愈發淺薄的爭論,并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淡出人們的視野。相反,隨著iPad、iPhone、iTouch等高科技電子產品的不斷涌現,我們忽然發現,一場范圍更大、影響更為深遠的對“淺薄時代”的質疑風暴或許即將到來。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