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國內最早從事新藥藥理毒理學研究的民營企業,北京昭衍新藥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從創建初的3個人到目前350多人的研發團隊,從默默無聞時的“小打小鬧”到蜚聲海外的行業領跑者,17年的發展路徑也許無法被復制,卻值得后來者細細品味。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如何把藥品的毒性控制在人體可承受的范圍之內就成了性命攸關的課題——藥品安全問題。
在記者粗淺的認識里,藥品安全是政府部門的事,相對于一個企業,普通消費者更愿意相信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或其他相關管理部門能夠為民眾保障藥品安全。然而,在北京就有這樣一家民營企業,不僅最早搭建了將中國新藥推向國際市場的研發服務平臺,還承擔著國內最多的新藥項目臨床前的安全評價。
作為國內最早從事新藥藥理毒理學研究的私企,北京昭衍新藥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昭衍),從創建初的3個人到目前350多人的研發團隊,從默默無聞時的“小打小鬧”到蜚聲海外的行業領跑者,17年的發展路徑也許無法被復制,卻值得后來者細細品味。
第一家企業型“安評”中心
在講述昭衍的故事之前,公司創始人、董事長馮宇霞給記者上了一堂新藥誕生過程的普及課。任何一種新藥,不管它的成分是化學、生物、還是中成藥,只要研制出來了,都有一個篩選及有效性、安全性評價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新藥臨床前評價。藥企研發的藥品能否成為新藥,有沒有效果,有沒有毒性,都有待于先進行一系列針對性試驗,確認安全后投入使用,其中必然會淘汰一大批。新藥從初期研發到最后投產并被市場接受,成功率相當低,經層層篩選后,100個進入臨床研究的新藥,最后也就兩三個能獲得批準。
而昭衍做的是:體外篩選、體內篩選、臨床前系統評價等安評環節,正是為了把好藥品安全的質量關。缺少了這些環節,人們無法知道這些新藥是否會對人有用,是否會對人體帶來傷害。
魯迅先生曾稱贊:“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這也是很多成功者必備的膽識。昭衍的創立亦是如此。
1995年的一天,馮宇霞向她的導師——我國著名毒理學專家李培忠教授,提出了一個與專業相關的非學術問題,“我想辦一家新藥安全評價的民營企業,可行嗎?”長期從事新藥安全性研究的老教授,爽快地告訴她:“藥監局的規定和國家的法規都沒有阻礙。”馮宇霞聽后開心地笑了。其實,她和愛人已經私底下查閱了所有相關的國家法規,沒說不可以辦。而后,她又詳細咨詢了時任中國藥理學會副理事長的宋書元教授,也得到了肯定的答復。提起這個小插曲,馮玉霞笑稱自己的膽子夠大,敢鉆“政策的空子”。
同年8月,馮宇霞和她的愛人,在北京豐臺科學城創建了昭衍的前身——北京昭衍新藥研究中心,從事新藥臨床前評價和新藥研發。創業伊始,整個公司除了他倆,就是一個會計。實驗條件不完備,他們就找到自己的娘家——軍事醫學科學院(以下簡稱軍科院),租用了人家的動物房。科研團隊不完備,他們就請來娘家人——中國GLP奠基人李培忠教授作為公司首席科學家、軍科院毒物藥物研究所的研究生同學左從林等人和她們夫婦一起擔當技術骨干。
基本架構搭起來了,客戶從何而來成了大問題。要知道,十幾年前中國自主研發的新藥很少,尤其是Ⅰ類藥。而當時按國家規定,只有Ⅰ類藥才需要做新藥臨床前評價。因此,公司成立的頭幾年,昭衍一年到頭能承擔兩三個項目就實屬不易了。加之,在新藥評價這個行當里,唱主角的機構一直是國內幾家大型的科研院所,基本上都是事業單位。作為企業的昭衍如何從這些堪稱“國家隊”級別的大機構中突圍,取得醫藥同行的信任,還需要等待一個一鳴驚人的機會。
還好,這個時機并沒有讓他們等得太久。1996年,北京白鷺園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雙鷺藥業的前身)總經理徐明波找上門來。同為軍科院的研究生,他對昭衍的科研實力相當信任。此外,企業在用人機制上的靈活性,也促成了這個項目。
這還要從徐明波送送評藥品——新型白介素說起。
這是一種提高人體免疫力,用于抗腫瘤治療的藥品。作為生物制品,那時在國內還只很少有人做相關的安評。而生物制品的安評又要求多學科知識和人才的融合,但是大院所由于藥理和毒理的研究室的專業劃分很細,且機制不夠靈活,在學科融合和人員調配上上存在明顯的缺陷。“白介素是一種抗體,需要免疫學知識,不是藥理學范疇。但是新藥評價又是藥理和毒理實驗室的工作。對于專業性很強的藥理研究室說,免疫學肯定是短板,那么就要派人專門去學習培訓,或招一個研究抗體的人進來。為了一個項目,招進一個可能只用這么一次的人,一般的院所肯定是不會做。對于大院所來說,新藥研發才是他們的主攻方向。”馮宇霞為記者解釋了其中的原委。但對昭衍,這樣的問題似乎很好解決,缺哪方面的人才就去招聘,反正昭衍專注于藥品安評,找到一種藥物的突破口,以后就會有同類產品紛至沓來,不怕相關人才無用武之地。
在新型白介素的項目中,徐明波也是“對癥下藥”。與馮宇霞的愛人同窗幾年,徐明波深知他的技術功底,這是一位學免疫藥理的高材生,研究抗體那是非常容易的。果不其然,新型白介素的最終評價報告出來后,等到業界專家的高度評價,令昭衍團隊信心倍增。
萬事開頭難。新型白介素項目的成功,讓昭衍開始在業界嶄露頭角,好事情也接踵而至。1997年,深圳賽百諾基因技術有限公司的一位海歸博士找到了馮宇霞,委托昭衍開展國內首個基因治療項目SBN-1(ADV-P53)的非臨床安全性評價。由于該項目涉及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細胞學在新藥評價上的綜合應用,這位博士拜訪了多家國內研究院所,卻無人問津,最終找到了名氣不大的昭衍。出乎意料的是,昭衍不僅對這種新藥進行了真實準確的系統評價,還促使該藥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上市的基因治療藥物。項目的成功,不僅得到有關專家的高度贊賞,還響亮地向醫藥同行宣告,昭衍有足夠的實力將現代生物技術應用于新藥評價。在生物制品后,又為昭衍打開了基因治療藥物評價的坦途。此后,昭衍因為嚴格的實驗管理,高效的流程組織很快在國內的新藥評價行業贏得了一席之地,并迅速發展壯大起來,創造了多項“中國奇跡”:中國第一家企業型新藥安評中心、第一家完成評價基因治療藥物臨床前安全性評價、第一家系統評價干細胞治療藥物的實驗室,中國第一家通過美國FDA GLP現場檢查國際化安評企業;同時具有SFDA-GLP認證、美國FDA-GLP認證、國際AAALAC認證的唯一的中國人自己的企業。
打通中國藥走出國門的綠色通道
度過了青澀的品牌初創階段,昭衍清楚地認識到,新藥評價對于整個生物醫藥行業的重要性。隨著國家對生物醫藥產業的大力扶持,鼓勵自主創新藥的研發,國內藥企紛紛加大投入研發新藥,新藥評價項目與日俱增。昭衍的高層對行業發展的趨勢和巨大需求有了準確的判斷,并果斷決策,摒棄了為公司積累前期資本的新藥研發業務,更專注于新藥評價。
隨著1999年11月1日起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施行《藥品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GLP),對藥品監管更加規范,新藥評價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2005年,昭衍獲得國家首批GLP實驗室認證后,作為業界較早起步,又成績卓著的安評機構,他們業務量急劇增加。
馮宇霞說,當初昭衍選擇走安評的發展路線,就是要與中國藥企一起成長,中國藥企發展了,昭衍就發展了。作為一個新藥研發服務的一站式技術平臺,昭衍的發展,能夠提高整個行業的研發技術水平和技術標準。這樣,可有更多更好的新藥投向市場,造福社會,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而有意義的事情往往也有經濟價值。
據馮宇霞講,做評價工作的實際上是毒理學家。而昭衍這個平臺不是哪一家藥企獨有的,各藥企都可以到這里來做試驗。他們不需要再重復購買試驗設備、建動物房,不需要高薪聘請資深的毒理藥理學家。而且很多藥企多年來沒有做過創新,現在做創新藥勢必投入很大。那么后續的開發性試驗作為一種可以外包的業務,完全可以利用昭衍這樣完備的技術平臺來完成,這會大幅削減藥企研發成本。再者,很多藥企每年有幾十個新藥候選品種上馬,需要做幾百個評價試驗,如果整個流程由他們自己大包大攬,系統的安評投入是很多藥企是無力負擔的。另外,人才的問題也很嚴重。我國的很多藥企相關專業人才也很缺乏。這兩年國家對行業內共享技術平臺的建設投入逐漸加大就很說明問題。
在馮宇霞看來,昭衍不僅擁有一個技術平臺,還是一個孵化平臺。其實,很多做新藥研發的人,并真正清楚自己的產品最適合哪類病人、適合哪個市場。而昭衍通過在藥理學和毒理學方面的深厚積淀,可以為很多生物醫藥領域的新生力量設計獨特的服務解決方案,服務內容覆蓋了從藥物發現直到新藥注冊的全過程,可以有效地幫助他們找到未來的發展方向。
中國要做創新強國,在醫藥領域的突出標志就是多研發國際上認可的創新藥。但是多年來,中國面臨“只有進口藥,沒有出口藥”的尷尬局面,出口的只是原料,犧牲的是國內自然環境。如何實現新藥出口呢?
2009年9月,一則新聞在生物醫藥行業激起巨大波瀾。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有史以來首次派出檢查人員到中國進行GLP檢查。作為一家中國土生土長的、專門從事藥物和生物技術產品安全性評價的民營研究機構,昭衍率先接受了美國FDA-GLP專家組的檢查,并順利獲得通過,成為首批通過美國FDA-GLP檢查的GLP企業。這不僅標志著昭衍的GLP建設已達到國際要求,而且標志著中國藥企走向世界的大門從此成功打開。這意味著此以后國內生物醫藥企業的藥品出口到美國,不再需要花費大成本到美國去做試驗,只要通過昭衍的檢測,就可以放行了。正如馮宇霞所說,昭衍的的價值并不在于自己每年能夠達到多少產值,為國家交多少利稅,重要的是:搭建了一個能夠與國外接軌的新藥研發平臺,對中國制藥業的產業化、國際化有重大促進作用;有望使中國制藥也增加出口,擴大市場,做大做強,為國家帶來更大的利益。
通過美國FDA-GLP認證后,恒瑞制藥的新藥通過昭衍的毒理學評價后一個月后就獲得了美國FDA的批準,進入臨床試驗,為進入美國市場跨出了一大步。目前,昭衍已經將國產的十幾個新藥報送美國,進行臨床研究檢驗。
美國FDA是世界上檢測標準最嚴格的檢測機構之一,一個創立僅十幾年的企業,能夠達到國際標準,是昭衍人十幾年努力拼搏的結果。
引進高端人才與國際接軌
作為昭衍最大的Boss,馮宇霞自稱不太懂得管理,邊工作邊學習。這幾年,昭衍的高速發展和人員擴容,給她學習的時間也太倉促,但是讓員工快樂工作、快樂生活,是她一直秉承的原則和心愿。開會討論時,她喜歡員工的熱烈和激情,哪怕起了爭執,吵得很兇,只要問題最終被解決就成功。領導唱獨角戲的會議氣氛,是她最排斥的,她覺得那樣壓抑氛圍中是不能把工作干好的。所以,在員工面前,馮宇霞從沒表現過居高臨下的姿態,總是樂呵呵,讓大家暢所欲言。和同事們一起交流時,她常說:“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你犯錯的時候,我不會說你什么,我犯錯你也要諒解。就像遇到新課題一樣,怎么也要研究一陣。再權威的專家也有看不到的角度。”
十幾年來,正是在這樣快樂的工作環境中,昭衍的核心團隊成員基本沒有流失。就像創業初期有位領導形容昭衍那樣,“只有七八條槍,但是都朝著一個方向打,集中火力強。”現在的昭衍,300多人研發團隊,其核心骨干依舊穩定。用馮宇霞的話說,昭衍的管理層和課題負責人,都有著一致的目標,一致的理念,相似的價值觀,那就是“服務新藥研發,造福人類社會”。以總經理左從林、北京昭衍的機構負責人孫云霞等為代表的本土核心力量,很多是從小伙子、小姑娘時就進入昭衍,至今還扎根在這里。可以說,有了穩定而又強有力的技術團隊支撐,昭衍才能創造眾多輝煌的業績。
快樂和歸屬感成就了昭衍,也有了外界對昭衍企業文化的又一個定義——俱樂部文化。
如果說,本土團隊為昭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近年來,隨著在美國FDA工作十年的首席技術官姚大林博士和一批資深海歸專業人才的加盟,讓昭衍在國際化的道路上如虎添翼。目前,昭衍已與美國、日本等海外公司開展了業務合作與技術交流。2008年昭衍在美國建立了分公司,位于美國馬里蘭州,比鄰美國FDA。主要負責為中國及其他國家客戶提供美國FDA新藥注冊和技術咨詢服務。美國公司的員工中有熟悉FDA法規和審評要求的法規專家,有從事藥理、毒理研究的技術專家,指導和支持在美國開展國際業務。當年6月,昭衍通過AAALAC(AAALAC是國際權威性的評估和認證動物飼養和動物福利水平的國際機構)檢查,4個月后獲得了認證。馮宇霞說:“做新藥臨床前評價離不開動物,昭衍的動物宿舍可與醫院的手術室比潔凈。這里的動物由專人喂養,專人檢測。小狗調皮又溫順,定期放出籠子遛遛時,還配備了球型玩具。所有養殖小動物的地方,全部安裝了24小時監控溫度、濕度、舒適度的儀器。她表示,只有在良好環境下飼養的動物,才能反映出測試藥品的真實效果,趕上歐美發達國家檢測水平。正是懂得國際規則的高水平“外援”的引進,讓昭衍整體的國際水平屢攀新高。之后,順利通過美國FDA檢查,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2011年5月28日,昭衍在江蘇太倉生物醫藥產業園的新研發基地開業。研發單抗藥物的思坦康、從事生物制藥的金盟藥業,緊隨其后落戶產業園,上海、無錫、蘇州、連云港的制藥企業也紛紛拋出“橄欖枝”,早早與昭衍(蘇州)攀上了親。
至此,由北京、蘇州及美國分公司3個支點托起的“大昭衍”,將在中國新藥安全性評價行業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猶如“昭衍”二字的寓意一樣,“昭昭之光,衍射四方”,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昭衍的成功會為更多的中國新藥評價機構,帶來走向世界的連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