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仁醫院的醫生實在太忙了,記者與陶靖見面,地點居然約在了她的診室,時間為下班之前。
記者提前半個小時到達,假裝沒事人一樣坐在一旁觀察陶靖給患者看病。只見她低著頭,審視著病歷和自己開出的處置方案,不時地抬抬頭看看患者,用手指著處方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叮囑患者要注意這、注意那。語調不高,耐心細致,充滿親和力。那位患者看完病起身出門,記者趕緊追了出去,問那位患者:“請問您有什么不適?與那位女醫生認識嗎?”患者是位老年婦女,被記者問得一臉的茫然,回答說:“我是做白內障手術。你什么意思?”記者說:“看她那么細心,我以為你們認識呢。”那位婦女釋然了,說:“我也是頭一回來。她是在叮囑我術前、術后注意事項啥的。你也是看病吧?就找這閨女,準錯不了。”記者不禁暗自心生欽佩 。
為藏族同胞“送光明”
2011年6月,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前夕、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前夕,同仁醫院的幾位醫生從北京西站登上開往西藏的列車出發了。他們此行的目的是篩查和診治西藏日喀則地區的白內障患者,為藏民同胞“送光明”。這幾位醫生里面,就有陶靖。
事情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但那次西藏之行,卻總是在陶靖的腦海里揮之不去。她說,日喀則的海拔4000多米,開始,什么反應都沒有,忙活一天下來,高原反應出現了,頭痛得要裂開似的。但是,看到藏族同胞對醫療的渴求,對北京醫生的那種發自內心的歡迎,自己的不適也就被沖淡甚至忘記了。
日喀則“光明行”的具體工作,是篩查200位眼科患者,從中查出50名白內障患者,然后對他們實施手術治療。“北京的大夫來啦!給咱們看眼睛來啦!”喜訊像電波一樣從醫療隊的駐地向四面八方傳播,聞訊而來的藏民從四面八方向醫療隊的駐地聚攏。藏民們有徒步來的、有騎牦牛來的、還有趕著大車來的,他們拉著陶靖和幾位醫生的手,像見到了久違的親人一般,用發自肺腑的語言一個勁兒地道謝,說:“感謝共產黨對我們的關心,感謝北京來的醫生為我們藏民解除痛苦!”
陶靜介紹,醫療隊篩查出白內障患者后,把其中適合去北京的患者接到同仁醫院實施手術,因年事高或身體原因不適于長途顛簸的患者,同仁醫院再安排醫生赴藏實施手術,總之,所有手術都是免費的,就是要讓藏族同胞通過手術而重見光明。
陶靖感慨地說:“光明行是我第一次參加的扶貧行動,在那些熱情的藏民面前,我感覺自己的靈魂得到了凈化,作為一名眼科醫生,我工作的勁頭兒更足了。”
醫生是屬于病人的
陶靖是2003年到同仁醫院工作的,僅僅9年之后,也就是2011年,就參加赴西藏光明行醫療隊,其后,又參加赴巴基斯坦醫療隊并擔任領隊,僅從這一點,就不難窺見其扎實的醫術和愛崗敬業精神。不僅如此,陶靖2003年參加工作,2005年,即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從這一點,又不難窺見其起點之高。
陶靖大學期間學習臨床醫學,碩士期間專攻眼科,其后在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讀博。中山眼科中心是“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和廣東省“白求恩式先進集體”,國家重點實驗室。陶靖就是在這個平臺完成博士學業而走進北京同仁醫院的。
同仁醫院是北京著名的多學科、多系統配置的大型綜合性醫院,尤以眼科享譽全國,設有全國最大的眼庫,是國際眼庫協會單位。每年,眼科收治來自全國的疑難病例達85萬人次,手術量達6萬余臺。在這樣的醫院工作,緊張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患者提前3個月就安排好了,醫生一時一刻也不能停。每天,陶靖8點鐘之前進病房,查看術后病人的情況,換藥、服藥等等,然后出門診,一直到下午5點下班。她是臨床和科研兩棲人才,下班后草草地扒兩口飯,還要到實驗室搞自己的項目研究。就在記者采訪她的前一天,她的女兒病了,發燒。女兒才3歲,別說感冒發燒,就是平時沒事兒,不也想躺在媽媽的懷里撒嬌嗎?電話里傳來女兒稚嫩的聲音:“媽媽,您什么時候回來呀?”陶靖的眼淚差點兒涌出來。她對記者說:“醫生就是這樣,不是屬于自己的,是屬于病人的。”
一道世界性的難題
采訪陶靖之前,記者在同仁醫院網上看到一則留言,內容抄錄如下:“我是山西大同的,我帶丈母娘去北京同仁醫院看眼病,去了兩次,都是陶靖大夫給診斷的,她看我們是外地的,對我們格外照顧,我從心底里感謝她,我見過好多的大夫,都沒有她那么心好,醫術也精湛,她是最好的眼病醫生,我這一輩子都忘不了她……”
留言中的患者,其眼病為“真性小眼球”,屬于陶靖負責的“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科研項目——“鞏膜發育異常相關基因的篩查研究”范疇。陶靖告訴記者,鞏膜發育異常可導致多種可致盲眼科疾病,如高度近視眼和真性小眼球等。真性小眼球其特征性表現是眼球體積小,視軸短,鞏膜壁增厚,高度遠視,常伴有黃斑變性及晚期出現青光眼。雖然此類疾病的發病率約為1/10000~1.5/10000,但在遺傳性眼病致盲中占19.4%~21.6%。真性小眼球常出現自發或內眼手術后一系列災難性的眼科并發癥,如驅逐性出血、惡性青光眼等,危害嚴重。然而,它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是一道世界性的難題。
陶靖說,由于各地的醫療水平不一樣,有些真性小眼球患者很容易被誤診,按青光眼實施手術,從而導致嚴重的后果。如安徽有一個家庭,家里姊妹二人,弟弟一人,姊妹二人都患有真性小眼球,當地醫院按青光眼治療,手術后造成姊妹二人一人雙目失明、一人視力極度下降的嚴重后果。
2011年,一名河南農民帶著兩個孩子來同仁醫院看病。兩個孩子是雙胞胎,都患眼病。當地醫院不能確診,這位農民便帶著兩個孩子來北京了。接待他們的醫生就是陶靖。經檢查,她發現兩個孩子都是真性小眼球,他給那位農民講解了真性小眼球可能給孩子造成的危害,并為兩位孩子安排了手術。按常規,孩子需要等候一個月的時間才能手術,陶靖對那位農民說:“你們大老遠的來一趟不容易,就別再跑第二回啦!”然后忙前跑后地協調為孩子提前手術,在她的努力下,兩個孩子一周之后就做了手術治療。陶靖說,由于手術比較及時,所以效果較好,防止了視力下降、視野縮小等癥狀。那位農民對陶靖萬分感激,以后來北京復查,拎著小米、綠豆,背著一大包棉花走進診室,誠懇地對陶靖說:“這都是俺自家種的,是俺的一點兒心意……”
眼科最高論壇演講
為探索真性小眼球的發病機制,陶靖的另一項重要工作是采集家系。為了不影響出診,采集家系通常安排在雙休日進行,比如安徽手術失敗的那姊妹倆,33口人的大家系采集,陶靖就是雙休日去的。到那里之后,33口人都得見面,現在是市場經濟,每人的生活節奏都異常緊張,把這么多的人在一個時間集中在一起,絕非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多不容易,工作也得做,還得做好。就是那次安徽家系采集,趕上當地發洪水,陶靖的老公在家里一邊看電視新聞、一邊給陶靖打電話,連打幾次手機都無人接聽,老公急得團團轉。但老公哪里知道,陶靖的家系調查工作從早7點一直忙到晚7點,有時候中午飯都來不及吃,遇到課題相關的病人,還得幫助他們約檢查、復診等。到晚上,老公終于撥通了陶靖的手機,不禁在那邊大喊起來:“怎么不接手機呀?急死我啦!”陶靖說:“老公,工作太緊張了,我實在聽不見。”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從2003年完成博士學位進入同仁醫院,陶靖在醫生的崗位上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今天。辛苦的付出,收獲了可喜的回報,她榮獲省部級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一次,作為副主編出版專著1部,在核心期刊和SCI收錄雜志發表學術論文11篇。相關研究成果多次在德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舉辦的世界眼科大會、亞太眼科年會等國際會議上做大會發言進行學術交流,參會的學術交流論文受到國內外專家的一致認可和好評。
2011年,陶靖參加在美國舉辦的ARVO 2011 Annual Meeting(國際視覺與眼科研究學會2011年會)時,論文入選大會發言,陶靖親自演講。眾所周知,論文在這樣的眼科最高論壇上入選大會發言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對學者個人和所在醫院是一種莫大的榮譽。陶靖的論文引起與會學者的高度關注,被大會評選為熱點論文hot spot。這一消息,《國際眼科時訊》還給予了專題報道。
采訪結束時記者問陶靖:“醫生的工作是十分辛苦的、充滿責任心的,是什么信念支撐著你呢?”她說:“是價值感。一種被需要的感覺。我主要從事白內障的診治,患者復明后那種開心的微笑,會抵消醫生的一切辛苦,把快樂帶給患者,自己也會快樂,把幸福帶給患者,自己也會幸福。”
陶靖
博士,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中心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白內障的診治和手術治療。相關研究成果曾多次在德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舉辦的世界眼科大會、亞太眼科年會等國際會議上做大會發言進行學術交流,參會的學術交流論文受到國內外專家的一致認可和好評。作為副主編出版專著1部,在核心期刊和SCI收錄雜志發表學術論文11篇。曾獲省部級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一次。2005年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
科技新星
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是由北京市財政經費支持、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實施的科技人才培養計劃,于1993年7月頒布實施。該計劃旨在選拔一批高素質青年科技人才,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使其成為能夠擔負科技研究重任的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