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體質文化,為《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之精髓。體質是每一個人所稟受自然之賜,內涵父母之精相搏于某一時空位點所聚之先天真元,奠定特異卦氣特征,呈現性格、事業、婚姻、疾病、壽命諸象。
體質是人體的生命密碼,是開啟健康之門的鑰匙,是中醫“治未病”的靈魂。辨清體質,就能把握養生治病的正確方向。
博大精深的國學文化就是不折不扣的“氣文化”。國人把這個“氣”字演繹得可以說是出神入化、登峰造極!我們平常說話辦事,都離不開這個氣字,比如不高興叫生氣、話說得痛快叫解氣、希望破滅叫泄氣等等。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就有三千多處說這個氣,我總結了一下,大約有42種氣。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元氣。元氣就是《黃帝內經》中的真氣,整部書里,共有五處講到這個真氣,真氣就是道家所說的“真一之氣”,是國學文化“氣一元論”的核心,也是中醫“重養生、求長壽、不生病、治未病”的核心。
元氣,老子稱為道?!兜赖陆洝返诙逭拢骸坝形锘斐桑忍斓厣?。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迸c老子并稱老莊之學的莊子,一語道破了元氣的天機?!肚f子·知北游》:“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通天一氣耳?!蓖ㄌ煜乱粴庵〖词钦f元氣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人之形體、生命都是元氣凝聚的結果,人的生死都是元氣變化的結果。在莊子的思想中,道即是元氣,是構成萬物的本原,元氣之凝聚便構成了萬物的形體,萬物的離散又返歸到氣的原始狀態。元氣為先天精氣神之主宰,后天精氣神之根本,所以道家有修道的四重境界,一重是煉精化氣,二重是煉氣化神,三重是煉神還虛,四重是煉虛合道。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里有句話,叫“甜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是內經原文中首次出現的關于“真氣”的描述,幾千年以來,許多研究內經的學者和中醫大家,對這句話的解釋,都有些差強人意呀!這句話解釋起來感到特別虛,特別沒有底氣,抓不到實物。要么之乎者也了半天,不得要領,要么干脆一語帶過,不做解讀。我認為這句話,正是中醫理論中的綱領性論斷,正是說明了人體元氣的存在狀態,必須是無、是虛,是說人的元氣,必須運行于絕無雜物的、超純凈的經脈之中,守住人體先后天的精和神,才能使百病不生,是使人不生病的最高理想境界,也就是道家的最高境界——四重煉虛合道。在我辨體質、調體質的過程中,經常強調要打通人體的任督二脈,因為任督二脈是全身最為重要的兩條經脈,對全身所有經脈起著融會、灌溉、調節作用,任督通則百脈通,并且要通過綜合調理,徹底清除全身經脈包括任督二脈之中的濕邪、熱邪、寒邪,最終還人全身經脈一個清潔、虛無的環境,讓元氣暢行無阻,從而使經久不愈的疾病得到康復,使久病纏身的身體恢復健康,就是遵循了“甜淡虛無”這個至高無上的道。所以出現了許多臨床養生治病的奇跡,患者都稱贊這個方法真是高,這就是道法自然。在《黃帝內經·靈柩·刺節真邪篇》第二次出現了真氣的描述:“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笔钦f人的真氣,也就是元氣,是先天稟賦而來的,這種先天元氣是父母之精相交于自然某一時空位點,自然所賦予的一息真元。先天元氣與后天的谷氣合在一起,填滿了人的身形。指出了人的身形之內被兩種氣充填著,一種是先天元氣,一種是后天谷氣。這兩種氣,來源不同,性質不同作用不同,合并在一起,成了主宰人身形的神,元氣是先天之神,谷氣是后天之神。元氣和谷氣結合,便生成了人身之神之一的“營血”,元氣與后天吸入的清氣相結合,便生成了人身之神之一的“宗氣”。《黃帝內經·素問·八正神明論》:“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也?!敝嗅t講的“得神者生,失神者亡”就是指的先后天合并后的神氣,對人體的主導作用。這個意思與“精神不分,神中有精、精中有神”是一致的。所以人有神和形兩個方面,只有形神合一,才能健康長壽。《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比绻闻c神分離,輕則生病,重則死亡?!饵S帝內經·靈樞·天年》:“人生……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闭f明,如果神氣已去,空有其形,生命也不會存在,強調了神對形的主導作用。相反,如果形雖有病而神氣未散,多有死而復生的奇事?!端焉裼洝酚涊d:晉朝咸寧年中,在瑯琊這個地方,有一個人名叫顏畿(ji),字世都。有一次他得病,恰好城中有個醫生名叫張差,于是他就找張差看病。不知道什么緣故,竟然死在張差的家中。顏畿的家人前來迎喪,可是引魂的幡子卻纏到樹上,怎么也解不開。就在這天晚上,顏畿(ji)給家里人托夢說:我的壽命還沒到,本來不應該死,可是這個庸醫給我吃了太多的藥,傷了我的五臟六腑?,F在好了,我緩過來了,千萬別把我給埋了。家人得到消息,急忙開棺驗看,果然形骸如故,微有人色,而手爪所刮磨,棺板皆傷。漸有氣,急以綿飲瀝口,能咽,飲食稍多,能開目,不能言語。十余年,家人疲于供護,不復得操事。這個故事說的就是神的奇特作用,我國民間過去人去世了,為什么要停三天、七天哪?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怕病人是假死啊!
元氣是先天之神,有五種表現形式,叫“神、魂、魄、意、志”五神使。《黃帝內經·靈樞·本神》:“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元氣的這五種神,是中醫里最玄的東西,曾經一度被認為是封建迷信,說是中醫理論里面的糟粕,實際上批判錯了,這五種神使其實是一種高深的生命能力。神、魂、魄、意、志五神功能保持正常,是人體健康的基本保證。任何一種神出現了功能衰退現象,中醫就叫虛,精氣奪則虛,精氣就是指先天元氣,由于五神使是元氣所化生,所以稱其為元氣虛。任何一種神的功能出現了功能亢進現象,我們就叫神不守舍。臨床辨體質過程中,通過對這五神進行必要的調節,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有時甚至不花一分錢,就能治好多年的頑癥、怪癥。比如抑郁癥,我們現在稱為木、火、土、金、水五形人合并氣郁了,脆弱、敏感、多疑、小心眼,任督二脈不通,出陰入陽不好,督脈陽氣不升,任脈陰氣不降,任督不通則百脈不通,百脈不通則百病由生,所以患者感覺自己全身都是病,到了醫院,除了不去小兒科,哪一個科都覺得應該去看一下,因為他感覺到每一科都有自己需要看的病,整天沒有別的事了,天天算計著,今天該上哪家醫院化驗、明天該找哪個專家,整天忙得不亦樂乎,結果錢沒少花、罪沒少受,最后卻沒查出什么器質性的疾病?;颊咦约翰幌嘈拍?,沒病,我怎么這么難受啊?再換一個地方,查,還是沒病,說我這心臟就是難受,心電圖就怎么做不出來呢?最后啊,逼得大夫都沒辦法了,給了個“心臟神經官能癥”,開點維生素之類的藥,安慰著用吧!記得我上大學時,同班有一個同學就是這樣,被診為“心臟神經官能癥”,居然在床上躺了幾個月,也不能上課,也不能考試,最后休學了。這是典型的神不守舍,是神出了問題了,決不是藥物所能解決的。這種時候,我們要采取導引的方法,讓這個神歸了位,病自然會好。臨床上我經常為這類病人講解“修五心”:“愛心、喜樂心、同理心、隨喜心、贊育心”,先講喜樂心:兩手食指壓住嘴角,用力向上推,做一個滑稽的笑臉。每天早上起床后,不刷牙不洗臉,對著鏡子照,自己逗自己樂,樂它十分鐘。再說同理心,背口決:“是的、是的、沒錯,沒錯、沒錯、是的?!边€有愛心,敬天愛人??鬃又v“有愛心方生和氣,有和氣才有渝色,有渝色才有婉容”。隨喜心,想高興的事。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易經》講喜事、善事生陽,陽進則陰退。贊育心,學會夸人,夸優點,每個人都是缺點大于優點,要找優點夸。把這五心修好了,結果,不出一個月,像變了一個人,原來的心臟難受,不知道什么時候消失了,我說一天凈顧著樂了,已經不覺得有病了。這就叫安神歸位療法,甚至都用不著花錢投資!還有木形人、金形人濕熱體質,患上失眠了,這種失眠多半是半夜一兩點鐘、三四點鐘,就會準時醒,醒了以后就再也不睡了,有人起來走步、數數、吃東西、聽廣播、看電視、收拾屋子,各種辦法都用到了,往床上一躺,還是沒覺,第二天昏昏沉沉、無精打采。這個睡不好覺,特別是長期睡不好,可以引起身體的許多疾病,病人被折磨得痛苦不堪,甚至就想,如果有誰能給我治了這個失眠,讓我睡好覺,我怎么感謝他都行!中醫講丑時,也就是凌晨1~3點,是肝經主令,3~5點是肺經當令,木形人、金形人濕熱體質,肝強肺弱,本來從五行生克來講,是金克木,肺屬金,肝屬木,金克木,就是肺克肝,這是人體正常狀態下的克制關系,中醫叫“承制”??墒怯捎谀拘稳?、金形人濕熱體質肝的升發太過,肺的肅降不足,肺的肅降不能克制肝的升發,導致肝反克肺,又叫肝侮肺。這樣一種體質基礎態勢,就是導致失眠的基礎。由于肝火大,又到了1~3點肝經主令之時,肝魂游蕩在外,魂醒了,人就會醒。當3~5點肺經當令之時,由于肺氣加強,原有的肝反克肺穩態受到沖擊,魂也會動,魂一動,人也會醒。這就是由于濕熱堵塞了任督二脈,魂不歸肝,老漂著,一方面睡眠不實,一方面到點準醒,醒了就別想再睡了的真正原因。中醫講“肝藏魂”,魂是主管睡眠的神,人臥則血歸于肝,血歸于肝,魂也要能夠回到血中潛藏,才能睡好覺,這是失眠的根本因素。要想讓魂回歸肝位,必須清除任督二脈的濕熱,把肝火降下來,用導引之術,打通任督二脈,才能徹底解決失眠的問題。臨床長期失眠的木形人濕熱體質,用了多少藥都不好使,治了多少年都沒治好,通過調體質、降肝火、去濕氣,補元氣,任脈通、氣血行,督脈通、百脈通,魂歸肝位,結果,那覺睡得,好幾天都睡不醒,簡直太美了。所以,正確認識人體的元氣,正確認識人的形與神,辨清自己的先天元氣稟賦,進行針對性的、因人而異的調神,做到形神合一,形泰神安,就可以渾灑自如,像唐朝大醫學家孫思邈所說:“凡天下萬物無一不為藥石?!闭~飛花皆可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