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我從蘇州到揚州去調研,下了長途汽車后,我就到了賓館住下。事情辦完后,我最想先去看看揚州的古巷。因為我喜歡攝影,到目前為止,我已經拍攝了近10幾個古鎮古巷了,聽說比較著名的揚州古巷在國慶路福春茶社周邊,是完全沒有修飾過的那種彎彎曲曲的古巷,越是聽說活像迷宮一般神奇好看,我就越是想去看看了。還聽說每條路都出不去,又好像是都能走出去;但每條路又是那樣行不通。可看的是那里的古井依然可用,雖然當今大家都有了自來水,但當地人還是習慣從井里打水用,我好奇地拍照好奇的邊走邊,一路上看到居民坐在井邊洗著衣服。小時候我也曾住在上海類似的弄堂,所以對這種小巷的感覺非常親切,可惜在眼下的上海已經很難再看到了。
國慶路對面還有條比較有名的古巷叫東關古巷,但那里已成為刻意開發成旅游景點的那種,有太多后期修筑的痕跡,連井也都被圈起來用來觀賞了,比起國慶路的原始古巷,東關街的環境好許多,路也寬敞,卻沒國慶路那么有味道,但總的來說還是比較有特點的。當然,來到揚州的愿望還是看古園,位于東關街的“個園”是全國四大名園之一,個園與何園同為揚州城內名園!曾是清代兩淮鹽總督的私宅,它建于清嘉慶二十三年。
園名的個性,取自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之意,也正是主人立意清高;走進個園大門后,首先看到的是客廳、偏廳、餐廳、廚房、主人臥室、小姐臥室等;廚房用的是三眼灶,不知當時有多少人在此吃飯,一個三眼灶能否做得過來。
小姐住在二樓,樓梯很隱蔽,被一扇門擋住,打開門就是樓梯,說是防止小姐被人干擾,小姐住的院子的后面就是別致具有特色的個園,個園的新奇點就是用石頭來體現出來了春夏秋冬四景:春為石筍,園門兩旁花臺上石筍如春筍破土,縷縷陽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園門的墻上,形成“個”字形的花紋圖案,烘托著園門正中的“個園”匾額;一番春天綠意盎然的自然景色;夏為石山,全是用太湖石堆疊各具形態,秀石剔透,跌宕多姿的奇景,表現出秀雅恬靜的意境;秋為黃山石,由安徽黃石堆就成的秋色畫意,其石有的顏色赭黃,有的赤紅如染,其勢如刀劈斧砍,十分粗獷豪放,更容易表現秋天雄偉闊大的壯觀;冬為白色宣石,因為宣石非常適宜做冬景,宣石本身含有石英,迎光閃閃發亮,背光皚皚露白,無論近看遠觀,假山上就象覆蓋一層未消的殘雪,散發著逼人的寒氣。
我原以為“個園”真正妙處就在于這些以春夏秋冬四景為主題的假山,其實,有著看似能通其實不通,看似不通其實可通的特點。猶如“曲徑通幽”和“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在“個園”充分得到了完美的體現,讓人感覺到“個園”之幽、之奇、之大的感覺;讓“個園”顯的更有深幽之美。
人家說看景石有四個特點:“透、漏、險、瘦”,也許這是一般疊石技巧,像“個園”這樣分峰造石,構成四季分明的假山景觀,還真是不多見。游園一周,似游一年。更可貴的是,可以感受和想象古代的造園者的不同殊俗的功底和藝術構思。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個體截然分開,而是渾然天成。
冬景雖給人以積雪未消的凜冽之爽,但靠春景的西墻卻開了兩個圓形漏窗,只見枝枝翠竹過墻來,又給人們“嚴冬過盡綻春蕾”的深邃意境。整個園景猶如一幅構制巨大的自然畫卷;路隨景轉,景隨路換,疊山之外,園中又因布置了一些散散落落的亭館樓臺、石橋流水,碧翠院落,再配上醒目的對聯和匾額,更有鳥囀鶯啼、蜂舞蝶戀的恰到好處;叫人心曠神怡悻然由心,構成自然而和諧的畫面。
所以“個園”能夠名列中國四大名園果然名不虛傳,而且與北京的頤和園、蘇州的拙政園、承德的避暑山莊及其他三大名園相比,“個園”其實到象是一個家,從家的大門進去,從后花園出來,完整地感受到“個園”是個具有生命力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生活畫面的景觀。在這里我們可以想象這里的人是怎么樣吃飯、怎么樣睡覺、怎么在后花園玩耍,似乎這是我們觸手可及的場所;而其他三個園林就不同了,也許是旅游觀光的精美畫卷,只看風景享受古老的設計風格和皇家的奢、建設者的煞費苦心的勞動吧。離我們今天遙遠得不能再遙遠了。是百姓不能想象的輝煌;家的感覺或許就是“個園”的魅力體現的淋漓盡致了。
到了揚州,很多人都會告訴你,揚州人有兩大享受:\"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清晨去品嘗一下揚州特色點心,晚上去揚州的澡堂泡個澡,再加上扦腳搓背的特色服務,這可都是做皇帝的待遇啊,所以如今\"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已發展成為一種揚州的特色文化。走到哪里,吃到哪里,是我一貫的風格。我覺得出門旅行最開心的就是能品嘗各種特色的地方小吃,到揚州,更要享受早上的\"皮包水\",最有名的地方是富春茶社,可以說它是揚州早茶文化的發源地吧,它是一座聞名中外的百年老店。這座始以花局起家,繼以茶座興盛的老店,歷經百余年的苦心經營,被公認為揚州早點的正宗代表店,揚州人宴請尊貴賓客的常用方式就是去富春吃茶。一般說富春茶社過了7點就沒有座位了,我只好放棄早晨與被窩繼續親密接觸的時光,6:30趕到富春,看到門口已站著不少游人,大堂里已經座無虛席;幾乎大都是哇啦哇啦的上海游客,他們將一切可以看的座位全部占滿,我好不容易跟三個老人湊成一桌,等了半天也沒人招呼,原來是要到柜臺自己點,一客茶點包括:小三丁包、蟹粉湯包、豆腐皮包、馬齒菜包、翡翠燒麥、千層油糕、雙麻酥餅、蜜汁桂花藕、富春湯包。聽聽夠多吧,還有叫不上名字的點心哪,說白點兒就像“包子開會”;其實就是一小屜,一屜一個味道,味道很鮮很美,好吃極了,清淡而且入味道,讓你吃了還想吃。
蜜汁桂花藕的確不錯,比起上海餐桌上的桂花藕少了那么一份甜膩,多了一份清清的桂花香。特別是吃最后的富春湯包,還要有個吃的技巧,先要輕輕咬開包子皮兒,慢慢吮去美味的湯汁,最后再將皮肉整個吞下。為此,揚州還有個繞口令對它的形容是非常的形象:“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后喝湯,心一慌,湯跑光”。平心而論,富春茶社的早茶的確非常有特色。富春點心是經過了幾代人的不斷繼承和創新,始終以其獨特風味飲譽海內外,經久不衰。
當年,一位俗稱“黃大麻子“”的黃姓師傅,對傳統點心千層油糕和翡翠燒賣制作方法進行了改進和創新,大受顧客歡迎。黃師傅制作的油糕通體半透明,柔韌異常,層層相疊又層層相分,甜糯適度而爽口;翡翠燒賣則以綠色菜葉為餡,口味有甜有咸,餡心綠色透過薄皮,形如碧玉。此二,被譽為揚州面點的“雙絕”。后來,黃師傅去世以后,領班名師尹長山在包子的花色品種上又下了一番功夫,當今的三丁包子是他首創。當時富春下面一律用雞湯,每天用雞量在50只左右,這樣,雞肉、雞皮以及下腳料沒法處理,尹長山就和富春老板商量,將雞肉切成丁子,外加豬肉丁和筍丁,做成三丁包子。開始吃的人并不多,后來慢慢就大受歡迎了。
同時,師傅們還用多余的雞皮拌干絲,或做成雞皮餃;雞翅、雞頭、雞爪等。這樣,既增加了品種,又避免了浪費。原來包子只是一種粗點,經富春一改進,口味則別具一格,深受好評。顧客多了,生意大了,他們更注重在花色品種上大做文章了。端陽時有火腿粽子,夏天有西沙白菜、煎餅、糖藕、雙麻燒餅、蛋糕等;秋天又增加了蟹黃湯包,冬天則有雪筍包子、黑芝麻包子、野鴨菜包子等。
富春每年都有新的點心品種與顧客們見面,幾十年來一直如此,富春茶社經營方式是以價廉物美著稱,并始終保持了這一特色。當年一般的茶館,點心都是以籠計算,一籠16只,最少也得半籠起叫,而富春茶社的點心花色品種很多,如果采取這種“整賣”方式,無疑會失掉許多生意。于是,他首創了“雜花式”供應法,一籠羅列八種點心,每種兩件,四咸四甜,味道各異,這樣客人就可以一次嘗到富春的各種主要點心,當然會滿意了。
另外,無論新老茶客,又都可以只叫一件兩件,按件計算,經濟實惠。近年還不斷推出創新的點心品種,有裕果粉點、月宮玉兔、三鮮雪梨、沙仁鍋餅、脆皮包、素什錦包、明蝦杯等十余種。幾代人的不斷創新,使富春的點心在全國點心行業中獨樹一幟。
富春包子的特色最為顯著的是:在造型上,口似鯽魚嘴,形如荸薺,波浪式皺褶多達30余個,在全國首屈一指;在口味上,講究配料,注重提鮮,每點一味,咸甜酸辣各味俱全;在品種上,因時而變;四季有別,應時上市。至于發酵油酥、水調面粉等面團制品多達三四十種,這在全國實屬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