獰貓與其他貓科動物相比,有許多獨到之處,它的特殊本領,令人感到神奇……
繁衍生息在非洲和西亞等地的貓科動物獰貓,個頭兒中等,體重一般在13~18千克,但是,它們卻被劃歸為小型貓科之中。
獰貓喜歡生活在干燥的曠野,尤其干草原和半沙漠地帶更是它理想的家園,不過,灌木林和稀樹大草原也有它們的蹤跡。
獰貓的“外衣”多為淺黃棕色或深紅棕色,也有少量全身為黑色的。它的長相,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耳朵。它的那雙大耳朵又長又尖,而且都長有黑色叢毛。故而,土耳其人將獰貓稱為“黑耳”。據研究,獰貓的這雙大耳朵具有特殊的功能,可以幫助它尋找獵物,一旦尋找到獵物,叢毛很快就可以幫助它定位獵物的精確位置。
獰貓與其他貓科動物相比,有許多獨到之處,它的特殊本領,令人感到神奇……它可以長時間地不喝水,而在干燥的環境中能夠持續生存,延續生命所需要的那一份水分,來源于獵物體內的體液;它具有超強的捕獵本領,它可以捕捉到飛鳥;它吃食獵物時,一定要將毛發拔干凈,而對于小鳥的羽毛,卻一定要吃進去……
矯健的捕獵能手
獰貓在小型貓科動物行列中,占有兩個之“最”,一個是它的體重為最重;一個是它的奔跑速度為最快。實際上,它的跳躍能力也是極強的,它一躍可以跳起幾英尺高。有位專家對獰貓的特點曾作過這樣的描述,它“比豹更敏銳、更輕盈;比虎更迅猛、更隱蔽;比獅更危險、更靈巧?!睂τ讵熦埖奶匦裕瑒游飯@的簡介中曾直接了當地寫道:“兇殘敏捷”。
獰貓生而具來的這些特性,正是它那得天獨厚的捕獵優勢的堅實基礎,由此才得以成為名符其實的捕獵能手。通常情況下,獰貓主要捕食跳鼠、地松鼠、沙兔、巖貍等這些小型動物,可以說,捕獵這類小動物,每每都是手到擒來,不費吹灰之力。然而,有時它們也捕捉較大型的獵物,比如葦羚、小羚羊、鴕鳥等,憑著它矯健的身手、敏捷的動作、兇殘的手段,一般情況下,也是出手即可獲勝。
最值得一提的是,獰貓有個“捕鳥冠軍”的頭銜,這還真是名不虛傳。一天傍晚,在草地上悠閑覓食的鴿子突然發現了什么動靜,頓時一種感覺,一種危險即要降臨的感覺產生了,于是,它本能地連忙起飛,要趕快躲開這個危險之地。
然而,就在鴿子起飛的這一瞬間,已經悄悄溜過來的獰貓,飛身躍起幾英尺高,張嘴叼住了一只鴿子……這一連串的動作,一氣呵成,僅僅在眨眼之間。
鴿子雖然提前發現了危險信號,并警覺地采取脫險行動,但在獰貓面前還是一敗涂地。
獰貓靠著這非凡的本領,不僅能迅速抓住起飛時的鳥,而且還能抓住降落時的鳥,其方法、速度與抓起飛時的鳥基本一樣。
獰貓抓鳥還有更絕的一招,在有條件的時候,它能夠一次捕捉到兩只鳥。
奇怪的吃食習慣
獰貓對于捕獲的獵物,因品種不同,吃食的方法也不同,這些與眾不同的吃食方法,有的讓人感到它挺有智慧,有的卻讓人感到它古里古怪,很難讓人理解……
一天,一只獰貓成功地捕獵到一只小羚羊,這對于獰貓來說,算是大型獵物,獰貓不可能一次吃完,為了防止獵物被其他食肉動物而掠奪,獰貓使出了自己的高招兒。只見它選中了一棵比較低矮的樹,然后叼起羚羊,奮力爬到樹上,將羚羊穩穩地放到樹枝上。這樣,在之后的幾天中,它就可以慢慢地享用了。這一招確實很靈,它們每每捕獲到較大型的獵物,基本都要采用這一招。
獰貓在吃食獵物時非常講究,它在享用捕獲的羚羊的時候,將羚羊的內臟都拋棄了,原來它們有著一個習慣,對于哺乳動物的內臟它們是不吃的。對于獵物毛發,獰貓也不會吃進肚子里去的,它會拔掉部分部位的毛,它更會清理皮膚上的肉,將清理下來的肉吃進肚里,而毛卻不會吃進肚子里去的。
獰貓對于蹄兔目和大型獵物的毛絕不會吃進肚子里,可是,對于小鳥的羽毛它卻獨有偏愛,每當捕捉到小鳥,它不僅要吃小鳥的肉,而且將小鳥的羽毛也當作美味,每次總要津津有味地將羽毛吃干凈。這不僅讓人奇怪,也是待解的一個謎。
獵人的好幫手
獵人打獵時往往帶著獵狗,可是,這位獵人帶著的卻是一只獰貓,他將它稱為“獵貓”。據說“獵貓”捕捉獵物的本領并不比獵狗差。
此時,這位獵人發現了一只野兔,他舉槍向野兔射擊,可槍法欠佳,沒有擊中野兔的要害處,野兔仍能奔跑起來。
這會兒,經過專門馴化的這只獰貓,迅速向野兔追襲而去,僅僅眨眼工夫,它就追趕上了野兔,并一下子撲了上去,緊緊地咬住了野兔??梢?,“獵貓”比獵犬的本領確實不差。
獵人的運氣真不錯,剛抓到野兔不久,又遇到了珍珠雞,仍然和上次一樣,獵人沒有打中珍珠雞的要害,珍珠雞飛起來逃走了。然而,它畢竟受了傷,沒有飛出多遠就落了下來。
獵人和“獵貓”都向珍珠雞降落的地方飛奔而去,眼看就要抓住珍珠雞了,可珍珠雞又慌忙地飛了起來,獵人見此停住了腳步,認為無計可施了,不過“獵貓”可是有辦法,它飛身一躍,腿上像安裝了彈簧一般,“嗖”地一下跳起老高,將剛飛起來的珍珠雞捕捉住了。
像這樣,將獰貓馴化為“獵貓”的不為個例,在伊朗和印度都存有。
由于獰貓比較容易馴化,也比較容易適應和人們一起生活,因而有些地方的人們,還將馴化的獰貓當作寵物來喂養。
而在非洲,一些農夫則將獰貓作為有害動物對待,因為獰貓有時鉆進雞宿捕食農家飼養的雞,有時也捕食其他家禽。
說起來,在野外獵游時,很難見到獰貓的蹤影,這倒不是因為獰貓的數量非常稀少,而是因為獰貓有著極為突出的隱蔽本領。不過,它們在野外的生存年齡平均只有12歲,而人工圈養的生存年齡平均則是1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