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之熙熙皆為利來 世之攘攘皆為利忘”。這句話被很多人視為追逐利益的天然理論源頭。可如何取“利”? “利”又能怎樣為你源源不斷而來?可能很多人并沒有參透。
香港“李錦記”是華人家族企業的典范、其第三代傳人李文達先生很多年前在臺灣偶得一幅字畫,上書:“修身豈為名傳世,作事惟思利及人”,深受啟發。于是將“思利及人”四個字奉為圭臬,作為家族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予以恪守,使得“李錦記”煥發了新的青春和活力,創造了新的傳奇,獲得了更快更好的發展。與其說“思利及人”是“李錦記”這家百年民族品牌歷久彌新的動力所在,倒不如說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予”與“取”的智慧在這家企業身上的投射。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語出老子《道德經》,意思是說“想要從別人那里得到什么,首先你要先給予別人什么”,“思利及人”應該是這一智慧的延伸,意思是指:當自我要想獲得利益的時候,一定也要讓利益的攸關方同樣獲得利益。
華夏文明智慧的核心是“天人合一”,我們的老祖宗早就為我們圖畫好了我們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我們是處在一個環境之中,我們要做的就是與周圍的所有存在如何和諧共處、共濟共生。俗話講“天時地利人和”是成功的關鍵,可能我們對“天時地利”無法去苛求,但“人和”是絕對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去建構的,而“思利及人”這一訓誡恰恰是我們能達致“人和”的最有效途徑之一。
“思利及人”聽上去不難,做起來卻不見得容易。自工業革命以來,西風漸進,特別是企業作為一個新型的社會組織誕生并在世界上蔓延開來以后,“追逐利益最大化”幾乎就成了所有企業創建的唯一理由和信奉的唯一使命。既然如此,企業就難免為了自身利益的獲得而不惜以犧牲合作者的利益為代價,追求單贏的結果也就幾乎成為所有企業經營者的共識。殊不知,單贏是不可以持續的,沒有人永遠愿意在你面前扮演一個輸者的角色。那么變單贏為多贏思維就顯得至關重要,而“思利及人”恰恰就是多贏思維的最佳體現。具體來講,要做到“思利及人”,第一要做的是放棄“小我”思想,從“我們”而非從“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其次是移步換景、換位思考,站在合作者或利益攸關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三是切勿短視,要著眼長遠。從一個更開闊的視角去思考問題,而非僅為了一丁點眼前利益而喪失了與合作者未來共事的可能;最后還要關注社會公益,盡自己的能力去行使一個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反哺社會的結果一定是社會會為你帶來更多的機會。
正像中國傳統價值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成為普世價值一樣,筆者以為“思利及人”也應該成為一種普世的商業價值觀,值得所有企業經營者去尊奉。期待中國這一傳統智慧的陽光照進現實,去恩澤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