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沒有航空母艦,我們就會變成防御性的海岸警衛隊。”——美國海軍作戰部長(1974~1978)詹姆斯·霍洛韋上將
美國人都知道一件事——一旦世界上的哪個地方出了事,美國總統的第一反應就是問:“我們的航母在哪里?”那么,航母到底有何用處?用軍事專家的話說,航母有兩大作用:在和平時期,它是一種威懾力量、一種外交工具。當一個地方出現危機、威脅到某國利益時,該國可派遣航母到危機發生地附近,通過軍事演習的方式進行威懾,從而達到遏制危機發展甚至消除危機的目的。戰爭時期,航母戰斗群可游弋到戰爭發生地附近,用艦載飛機和導彈等投入海空作戰。可以說,航母就是一個移動的軍事基地,根據需要,這個基地可以部署到海上的任何地方。
目前,全世界共有9個國家擁有21艘現役航母,其中美國有11艘(“企業”級1艘,“尼米茲”級11艘),占有絕對優勢。可是美國并不滿足,當它公布其首艘下一代航母“福特”號(CVN-78)的研制和建造費用將達150億美元的時候,全世界為之震驚,如此燒錢的“海上巨無霸”放到金融危機橫行的今天,著實有些變態。但美國《世界戰艦研究指南》編輯沃思·海姆的解讀卻非常到位:“建造航母,就是建造美利堅霸權。”
貴在“新技術扎堆”
事實上,花在“福特”號航母上的費用遠不止150億美元。從2008年美國海軍與諾·格公司簽署的一系列合約來看,當初137億美元的研制計劃被一再突破,目前這艘航母的成本還在上升。毫無疑問,“福特”號將成為美國海軍有史以來造價最昂貴的航母。那么,這艘“史上最貴航母”究竟貴在哪兒?眾所周知,美國航母遍布全球,盡管歐洲和亞洲多個國家都致力于發展本國航母,但這些航母與美國海軍用到極致的“尼米茲”級尚且都存在明顯差距,更遑論即將問世的“福特”號了,但美國并不滿足,它希望與任何各國在航母乃至整個海軍技術體系上保持不可撼動的“代差”,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美國在任何時候都能在全球各個角落聲張霸權。
為達到“技術霸權”,“福特”號在設計之初就奉行“新技術至上”的信念,在大量高尖精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方面“頗為寬容”,全然不顧一旦新技術引進度超過30%將意味著高風險的海軍造船“鐵律”。與前輩“尼米茲”級航母相比,“福特”號在重要的艦島、飛行甲板方面都采用全新設計,甲板使用面積加大;島式上層建筑得到改進,充分考慮視野、湍流、指揮、飛行控制、各種雷達和通信要求;融入隱身化理念,突出部位專門敷設了雷達吸波材料。與現役美軍航母相同,“福特”號同樣擁有4具彈射器,2具位于艦艏,另外2具位于斜角甲板,只不過一向被美國航空母艦采用的蒸汽彈射器,在“福特”號上將被新研制的電磁彈射器取代,它的工作原理與電磁軌道炮相似,利用電磁能驅動艦載機起飛,可在100米的距離內把飛機的速度提高到160節,由于電磁彈射器簡便易用且使用效率更高,屆時“福特”號航母日正常出動飛機可達160架次,高峰時可達270架次,遠高于現役“尼米茲”級航母每日正常120架次,高峰時220~240架次的出動量。
動力方面,“福特”號航母采用新型A5W壓水堆核動力裝置。這種壓水堆功率大、結構簡單,功率較“尼米茲”級增加25%以上,使用13800伏的配電系統,可產生3倍于“尼米茲”級反應堆的電力;并采用直流區域配電結構,使其傳輸功率大、可靠性高、靈活性和通用性好,可滿足航母全電力推進、電磁彈射器以及高能武器等系統的需求。在“福特”號航母50年的全壽命期內,A5w型壓水堆不必更換堆芯。這種新型核動力技術的應用,盡管一次性投資較大,但大大延長了動力系統的壽命,使單位價格變得相對低廉。
在指揮系統方面,使用更先進C4ISR系統技術和自動化設備的“福特”號,可與其他武器和軍種問實現緊密的聯系和互操作,并將廣泛采用電腦顯示器、個人數碼助理和掌上電腦等替代操作人員目前所使用的手冊和參考資料,極大提高指揮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在作戰舒適性方面,“福特”號的餐廳與食物冷藏也經過改進,以增加操作效率。“福特”號所配置的2個附帶廚房的餐廳,每個廚房都有一座獨立的升降機直接通往下方的食物冷藏室。在這一點上與設有5間附有廚房的餐廳與單一的食物冷藏儲存室的“尼米茲”級相比,“福特”號食勤人員所使用的時間大大減少。“尼米茲”級進行補給作業時,需組織300名人力來將食物從拖盤卸下,然后分批裝上輸送車運往冷藏室,而“福特”號的設計大幅節省了補給作業所需的人力與時間。
由于更有效率的操作設計與大幅自動化,“福特”號較“尼米茲”級可以減少約800人的船員編制。除此之外,艦上的航空大隊尚可再精簡約400名人力(其中大部分是地勤人員),且人員的工作負擔也將較目前的航母設計低。
“建造一艘航母不亞于建造一座城市”
紙面性能如此完美的航母,要將其化為現實卻需要近乎藝術化的施工。在諾-格公司設置于弗吉尼亞州的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里,每天都停放著將用來建造“福特”號航母的大批零件:艙壁、管道、船體……看似亂糟糟的一大堆。但諾·格公司工作人員知道每一部分的準確存放位置,以及將來把他們連接起來時的準確順序。建造一艘航母就像組建一個三維拼圖。工程師們從2000年開始就馬不停蹄地進行設計,預計到2015年航母就能服役。與早年用墨水繪圖并制造全尺寸木頭模型來驗證設計的“尼米茲”級航母不同,美國工程師在“福特”號設計建造過程里無需戴安全帽或穿特制皮靴,就可以自如行走在航母模型之中,他們只需戴上厚實的墨鏡,走進艦船電腦輔助設計(CAD)中心,盯著屏幕即可。
“福特”號航母建造總監山姆·弗里蘭曾為記者演示了CAD工作流程,設計者戴上一副特制眼鏡,面對一扇被刷成全黑的墻壁,墻壁借助高約8英尺(2.4米)的屏幕實時展現宏觀或微觀設計藍圖,CAD通過光纜與分散在全國各地的設計室聯網,工程師們在不離開辦公室的前提下利用模擬器勾勒完美的藍圖。展現在虛擬屏幕上的所有航母艙室三維模型里,每個元素都清晰可見:泵、管道、墊片和螺栓。在下層甲板上,工程師給每個數字零件都編了號,還標明了供應商是誰。設計師們把完成設計的虛擬圖紙數據輸入CAD系統里邊,傳輸到加工廠的另一端,在那里,金屬原材料被嚴格地按圖紙塑造成各種形狀。
最終,這個虛擬世界必須走向現實。在“福特”號航母部件的加工廠里,到處充斥著機器的轟鳴、焊接時產生的火花以及大量金屬廢料。穿格子衣服的工人盯著電腦屏幕上不斷顯示的CAD系統數據,該軟件將引導切割機的等離子氣體射流將圖紙變成現實的零件。在工廠外的地面上,放著兩個200噸的船體部件,它們的一邊已彎曲,另一邊比較平整。將它們組合在一起,就成為航母這一巨大“方塊”的一部分,造船廠共需162塊這樣的部件才能構建整個船體。而世界上能將這些巨大構件組合起來的只有一種機器:23層樓高的超級起重機,它有3個掛鉤,每個都能吊起300多噸的貨物。但即便是這臺具有900噸吊貨能力、堪稱西半球最有勁的“大力士”,諾·格公司仍嫌不夠,計劃在近期將起重機的吊貨能力升級到1050噸。
美國航母或加大亞太部署
高技術密集且造價昂貴的“福特”號航母孕育在這個強調游擊戰與鎮壓叛亂行動的時代里,眾多深陷債務危機的美國民眾并不理解它的價值。但對美國總統而言,航母一直都是其處理危機的最后工具,航母能夠把美軍大型先遣隊及其所需要的支援物資運輸到遠方戰區、迅速地對不斷變換的戰術環境作出反應、同時為數個作戰任務提供支援,而且最重要的是航母能夠確保美軍可以到達世界的任何地方。
有時候,美國與其他國家的政治關系可能會在一夜之間發生巨變,航母的存在就能夠減少美國對使用這些國家軍事基地的依賴。通常,1艘航母所搭載的戰斗機部隊每天能夠出動125架次,航程遠達750海里。它們還在航母攻擊群的指揮、控制、通信與情報(C3I)網絡中占據中心位置,在控制海上戰場空間中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自二戰結束后,人們幾乎能夠在由美國發動的所有重要軍事行動中看到航空母艦的身影。航母還是用來提高或降低政治壓力的一流外交工具。當朝鮮或伊朗的緊張局勢加劇時,美國就會把1艘或2艘航母派遣到它們的沿海巡邏。美國海軍已經制定了艦隊反應計劃(Fleet Response Plan),以支持其“6+1艦隊”的目標——按照該計劃,海軍能夠在30天之內,至少部署(或能夠部署)6艘骯母,第7艘航母能夠在90天之內部署到位。按照現行的反應計劃,在為期32個月的行動周期之內,就有6個月的時間用在部署航母上。這樣一來,每艘航母在一個周期內只能部署有限的時間。然而,隨著軍艦的越來越少,對航母的需求越來越多,航母的能力已經被使用到了極限。正如蘭德公司建議的那樣,美國海軍應該考慮將艦隊行動周期延長至42個月,并在周期內增加一個調度期。這將在滿足美海軍投射力量需求的同時,滿足“6+1艦隊”計劃的所有要求。
伴隨著美國戰略東移的大方向,美國海軍還打算在夏威夷或關島派駐更多航母。目前,唯一一艘位于美國大陸以外母港的骯母就是駐日本橫須賀基地的“華盛頓”號航母,如果美國航母戰斗群從西海岸出發,那么它到達東亞地區需要2周的時間,到達海灣地區需要3周的時間。然而如果能夠將駐關島的航母派駐到以上這些地區,將會提高美軍應對突然而至的危機的反應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