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患者是否擁有隱私權?對癌癥患者是否需要保密?癌癥病人的“知情權”究竟“知情”到何種程度?
從2002年9月1日起,全國諸家醫療單位均陸續啟用了新的醫療制度,其內容包括《病情知情同意委托書》、《特殊檢查和治療同意書》等,其中就有強調尊重病人的隱私權、保密權以及知情權等。是的,病人應該擁有這些權利,然而,許多醫務人員卻犯難:對癌癥病人,究竟如何做到又“保密”又“知情”呢?
前不久,在某公司上班的小李,心事重重地問筆者“王醫師,我老爸得了胃癌,為了怕他知道,我們全家人都瞞著他,說是胃炎,每次就診,預先跟醫生通好氣,看的是內科,而不敢到腫瘤科,以免我老爸知道:用藥也不敢用抗癌類的藥,大不了用一些像昂立一號、芬格欣、富硒康之類的保健藥品,等等。可我想,這樣下去總不是事,老不上腫瘤科看,時間長了不耽誤了老爸的病情嗎?再說,瞞過了初一,也瞞不過十五呀,時間長了,老爸還能不知道?您說,要不要將病情如實向我老爸講出來?”“這……”筆者也一時難以回答。
筆者聽說有這樣一位男士,在他妻子懷孕的同時被某大醫院確診患了癌癥。當他得知自己患了不治之癥后,暗暗發誓:一定要等妻子將孩子生下來再死!
這位堅強的男士將病歷鎖起來,像往常一樣地工作、生活及鍛煉身體,并照料好妻子。結果,他的孩子如期出世了,而他的癌癥也奇跡般地自行消失了。瞧瞧,良好的情緒對戰勝疾病是多么重要,甚至能將癌癥擊潰!
由此可見,像這樣的不畏死亡者,對他無需保密。生活中,曾發生過這樣陰錯陽差的笑話某醫院檢驗科,不慎將一位早期肝癌病人的檢驗結果,寫到另一位普通病人的報告單上:某醫院放射科,錯將胃癌病人的鋇餐x線片發給了不是胃癌的病人。自那天開始,那位肝癌及胃癌的病人好像“死刑”得到特赦,寬懷釋念,心情舒暢,親朋好友都來慶賀。后來,經過其他治療的配合,這兩位患者居然恢復了健康,精神飽滿地重新走上工作崗位,而那兩個被錯為癌癥的病人,一段時間猶如天塌一般,凄惶惶,悲觀絕望,要不是到別的醫院復查而“平反”,這兩位患者也許可能不戰而潰了!
可見,心理因素與健康的關系是多么大,有時擊潰自己的不一定就是疾病!
關于癌癥病人的知情與保密問題,安徽醫科大學一位姓陳的教授發表了“不贊成”、“不提倡”的意見。這位專科教授說,過去,一遇到病人患有癌癥等“不治之癥”,很多醫生,病人家屬以及病人單位同事等都聯手“欺騙”患者,這雖是一種善意的欺騙,但卻把患者“封閉”起來,這其實是不尊重病人;過去,有些家屬連腫瘤科都不讓病人進,因為他們怕進腫瘤科給病人產生“患上癌癥”的敏感;醫生在執行告知義務時也感到左右為難,告訴吧,怕侵犯病人的隱私權及保密權,不告訴吧,又擔心侵犯了病人的“知情權”。有的癌癥病人手術后,醫生要求他們繼續住院治療,他們便認為醫院“宰人”,怎么刀都開了還要住院?甚至有的病人還與院方大吵大鬧,說醫院沒本事,要不怎么那樣長時間還治不好?因此,作為醫院以及醫務人員,是希望病人知道病情的,因為知情后,不僅能減少病人的壓力,還能在治療上得到病人的支持與配合。新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11條規定,在醫療活動中,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將患者的病情、醫療措施、醫療風險等如實告知患者,及時解答其咨詢。可是,現實執行起來,并不是個簡單的數學公式。
幾十年來,對于癌癥患者,我們的醫學界還是遵循著這樣的原則不把病情告訴患者,以免起到消極作用。現在,許多醫學專家們紛紛認為,這種醫學上的“單盲”或“雙盲”療法,是一種被動的、消極的治療,很不可取。如今,全世界為攻克癌癥進行的努力已有很大突破,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三早”措施使癌癥治愈率提高,癌癥不等于死亡已逐漸被人們認識。在這種情況下,對癌癥的治療應提倡主動性。專家們舉例說,在我國腫瘤高發區陽泉縣,這里的南山抗癌俱樂部每一位成員在知道自己的病情時都經歷了一番“曲折”:食管癌被說成食道炎,胃癌被說成胃潰瘍,醫生不讓看病歷,家屬神色慌張,患者不明真相不斷猜測,有的人甚至因此耽誤了早期治療的時機。其中有位患者名叫白鴻鳳用了3年的時間搜集了大量存活者的資料,這些存活者幾乎都是因醫生實話實說后,充分發揮了患者的心理和機體的積極作用,從坐以待斃轉為拼搏生存。于是,這些“抗癌明星”們呼吁道:“讓患者把健康和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
1999年5月初,在上海市召開的全國第一屆腫瘤專題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的一致意見是:在適當的時間,以適當的方式告知病情,有利于癌癥病人的治療和康復。這些臨床專家們說,他們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發現,絕大多數癌癥患者一旦發現自己被蒙在鼓里,會認為所有的人都在欺騙自己,進而感到非常孤獨和痛苦,對自己的家人、朋友及醫生失去信任,甚至拒絕檢查和治療。據臨床觀察,癌癥患者一般都要經過否認期、憤恨期、妥協期、抑郁期、接受期五個階段。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地有心理障礙,依其病前性格、文化修養、病情輕重而定,表現為多樣化,70%的癌癥患者有焦慮、抑郁等癥狀,30%的癌癥患者有恐怖、壓抑、憤怒、絕望等癥狀。這些不良心理狀態常常是癌癥發展的催化劑,會使病情雪上加霜。
筆者贊成這些專家們的意見。是的,醫學再現代化,也不能使人長生不死。所以說,人一旦患了癌癥,就要正確對待,做個唯物論者。這樣,他(她)就能客觀地接受醫學治療和自我治療(精神、食欲、心理等)。對于這樣的癌癥患者,也就無所謂進行“保密”。我接觸的癌癥患者中,醫務人員同他們交談時的神秘狀,B超、同位素掃描,造影、CT檢查等,報告單上的病史、臨床檢查、檢查結果,包括術后的檢查、用藥、化療等等,有幾位患者看不到?聽不到?猜不到?如果直接跟病人講,意志堅強的人是不會垮的,就是較脆弱的患者,也能慢慢適應,并能取得他們的配合治療。癌癥患者最需要了解的是自己目前的病情和將來可能發生的各種變化,因此就癌癥患者的保護性醫療已沒有多大價值和實際意義,癌癥的“保密權”應從《病人的權利》中抹去,這點也不應該成為醫患之間糾紛的理由。而《執業醫師法》中的病人“隱私權”也不應該包含這點。臨床上由醫務人員靈活處理,在適當的時間以適當的方式告知病情,有針對性地采用心理干預措施,及時進行心理疏導,解答病人的疑問,協調好病人與病、病人與家屬,病人與醫務人員之間的關系,使病人的不良情緒得以釋放,可以提高病人的應對與適應能力,調動病人康復潛力,從而增強患者的自身免疫能力。最重要的是,醫務人員的令人慰藉的態度,精湛的技術會振奮患者的意志和情緒:如果再加上親屬的“撫慰”,單位同事和領導的關心,徹底改變使癌容易發生發展的內外環境,矯治其不良的思想行為以及生活方式等,那么,這樣的癌癥患者便能擊退癌魔的侵襲,健康而快樂地擁有生活,擁有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