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張老師退休時體檢查出有2型糖尿病。對于糖尿病的危害,張老師深有體會,她的母親早些年就是因為糖尿病并發心梗去世的,因此,自從被確診以后,無論是飲食還是用藥,張老師一點也不敢馬虎,血糖控制得也還不錯,多次查空腹血糖都在7.0毫摩爾/升以下。最近張老師又到醫院進行全面檢查,結果被查出冠心病。對此,她深感疑惑:自己血糖控制得挺好的,怎么還會出現并發癥呢?
像張老師這種情況臨床并不少見,個中因素比較復雜,歸納起來,可能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 嚴格控制血糖,只是顯著減少但不能完全避免糖尿病并發癥
國際糖尿病領域兩項大型研究——糖尿病控制與并發癥試驗(DCCT)和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證實:嚴格控制血糖可以使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即腎、視網膜及神經系統的并發癥)大約減少2/3,對大血管并發癥(即心腦血管并發癥)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減少”并不等于“沒有”。然而作為患者,切不可因為不能百分之百地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就放松對血糖的嚴格控制,畢竟嚴格控制血糖對預防并發癥的效果還是相當肯定的。
2 單純控制血糖,忽視對其它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的干預
高血糖是導致糖尿病并發癥的重要危險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事實上,糖尿病的血管并發癥是多重危險因素(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異常、吸煙,肥胖等)共同作用的結果。觀察發現,高血壓在糖尿病眼底病、腎病及心腦血管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預防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僅僅控制血糖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控制血壓,血脂、血黏度及體重,并使其嚴格達標。前面文中提到的張老師雖然血糖控制得較好,但如果其他危險因素控制不佳,仍可出現心血管并發癥。
3 餐后血糖控制欠佳
有研究證實:與空腹高血糖相比,餐后高血糖對全天的總體血糖水平貢獻更大,與糖尿病大血管并發癥關系更為密切,對糖尿病的危害也更大。所以,糖尿病患者在進行病情監測時,不能只查空腹血糖,還要查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如果患者空腹血糖正常,但糖化血紅蛋白升高,說明患者總體血糖水平控制得并不理想,很可能存在餐后高血糖,需要重新調整治療方案。張老師盡管空腹血糖控制良好,但不代表他的餐后血糖也控制得好。
4 血糖波動較大,頻發低血糖
近年研究表明,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與發展不僅與血糖整體水平升高有關,而且與血糖波動性(即忽高忽低)也有密切關系,血糖波動性越大,慢性并發癥的發生率越高,尤其因血糖波動幅度過大而引發的低血糖,其危害程度比單純高血糖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有專家曾這樣說“一次嚴重的醫源性低血糖,足以抵消患者畢生嚴格控制血糖所帶來的益處”。因此,我們在嚴格控制高血糖的同時,還應盡可能地避免出現低血糖,以減少血糖波動所帶來的危害。
5 心血管并發癥可以發生于糖尿病前期
研究認為,大血管并發癥早在糖尿病前期,伴隨著胰島素抵抗的出現可能就已經發生,并非都是確診糖尿病之后才出現。這就是為什么有些剛被確診的糖尿病患者就已經有了心血管并發癥。因此,目前強調:對糖尿病前期的高危人群就應積極采取干預措施,這樣做不僅是為了減少糖尿病的發生,同時對預防心血管并發癥也大有裨益。
6 代謝記憶效應
“代謝記憶效應”是指身體可以將血糖的高低變化記憶下來,并做出相應的持久反應。換句話說,就是在病程早期對血糖實施嚴格控制,能夠使患者長久獲益,相反,如果初發病時高血糖沒有控制好,若干年后才引起重視,亡羊補牢效果會大打折扣,這種情況在我國糖尿病患者中屢見不鮮。試想,患者如果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眼底病、腎病、心血管疾病,此時即使控制好血糖,并發癥也難以逆轉。因此,糖尿病治療一定要趁早,留下好的“血糖記憶”,這樣才能很好的防治并發癥。
7 遺傳易感性
臨床上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在同樣長的病程和同樣高的血糖條件下,有的患者發生了眼底病、腎病,有的則沒有。這說明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發展與遺傳背景有關,不同個體具有不同的遺傳易感性。
綜上所述,血糖正常并不意味著患者一定不會發生糖尿病并發癥。況且,許多患者所謂的血糖“正常”僅僅是建立在一兩次空腹血糖檢測正常的基礎上,往往缺乏經常性的全方位的血糖監測。況且,有些患者血糖“正常”是在并發癥已經發生之后,而患者本人對自己已患病多年這一事實卻一無所知。
因此,要想更好地防治糖尿病并發癥,一定要早發現,早治療。在治療中,一定要注意平穩降糖,減少血糖波動,同時,還要注意對多種危險因素進行全面控制。
專家點評:糖尿病慢性并發癥是包括高血糖在內的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僅僅控制好血糖還遠遠不夠,只有及早開始干預,全面有效地控制各種心血管危險因素(如血糖、血壓、血脂、肥胖等),才能顯著減少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