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菜時一不小心,右手大拇指被刀劃過,頓時鮮血如注。兒子恰好在家,驚恐之余,整整一天都變得特別乖,飯后主動收拾碗筷,用抹布把餐桌擦干凈,地板也仔細掃過。平時,我要想讓他做這些,啰嗦幾遍,他都會置若罔聞。于是,我常想,有那閑工夫,倒不如自己動手來得干脆——孩子的惰性,就是這樣被培養出來的。
到了第二天,盡管手上還抹著藥水,我卻照常忙碌起來。因為用力,有時手指會很疼,我“哎喲”一聲,這才想起來,原來它“很受傷”。再看兒子,他跟我一樣,似乎早就忘記了這件事,恢復了正常的懶惰。
在孩子眼里,媽媽一向都是無所不能的,小小的一點傷,又算得了什么,痊愈的速度,一定也會如超人吧?
還記得我很小的時候,手上扎了一根小小的刺,也會哭喊著找媽媽。即使刺已經挑了出來,我還是鄭重其事地把手舉半天,向每個人示意我的疼。
母親也有患病的時候。那一次,父親不在家,母親忽然咳得厲害,發起了高熱:鄉村醫生給母親開藥、打針,臨走時還叮囑母親一定要注意休息。當時,屋里濃濃的藥水味把我們嚇住了,整個下午我們都安安靜靜,自覺寫作業,把暖水瓶里燒滿水,嘗試著生火做飯,時不時跑去里屋看看躺在床上的母親,又互相提醒著,做什么都輕手輕腳……因為母親需要休息呀。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還在睡夢中,房間里已經彌漫著粥香。睜開眼睛一看,呀!母親早起來了,已經在煮粥了。我們似乎一下子解放了,又開始如往常一樣賴床、撒嬌、打鬧,滿屋子雞飛狗跳。
直到傍晚,父親從外地趕回來,責怪母親說:“病得這樣厲害就不能多躺一躺嗎?”母親笑笑,指指我們,低聲說:“孩子們都要吃要喝的,我哪能躺得住?”
傷痛來了,只許自己疼一天,連這也算得上小小的奢侈,這就是母親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