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胡潤報告發布 富豪更青睞藝術品
《群邑智庫 2012胡潤財富報告》日前發布。報告顯示,在接受調查的中國富豪中,31%表示喜歡收藏古代字畫,13%喜歡收藏瓷雜,13%喜歡收藏當代藝術,分別比去年上升了12%、7%、4%。
富豪對收藏的熱情很高,有64%的富豪喜愛收藏,其中男富豪比女富豪更喜歡收藏,億萬富豪比千萬富豪更喜歡收藏。手表仍然是富豪收藏的首選,千萬富豪平均每人擁有4.2塊手表,億萬富豪平均每人擁有5.6塊手表。第二大收藏領域還是古代字畫。選擇收藏瓷雜的比去年略有增加,排名從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當代藝術品保持第五位。選擇收藏四合院或老洋房的比例比去年又有所增加。
在收藏途徑上,六成富豪選擇自行購買,比去年減少了13%;23%的富豪選擇通過拍賣行購買,比去年增加了3%;另外,有11%的富豪選擇通過經紀或委托代理購買,比去年增加了5%。
人民幣收藏趨火 珍貴一毛紙幣價值15萬元
近日,《投資客》記者獲悉,伴隨著人民幣收藏行情看漲,第三套人民幣中“背綠水印壹角”紙幣目前市場行情近4萬元,其中最后三位數是“888”的紙幣的市場行情更是高達15萬元左右,相當于一輛中級轎車的價格。
據了解,由于受當時印刷條件限制,第三套人民幣中的“壹角”有十余個版本,分為藍字三羅馬、藍字二羅馬、紅字三羅馬、紅字二羅馬、背綠、背綠水印、紅三凸、紅二凸等等,不同的版本身價也相差懸殊。除了“背綠水印壹角”以外,“紅壹角”市場行情在6000元左右,“背綠壹角”在4000元左右。
為什么在諸多版本中,“背綠水印壹角”上漲幅度最大?中國收藏家協會中國錢幣專業委員會委員汪阿平介紹,“背綠水印壹角”在當時其實是一種“錯幣”,印刷機構錯將“紅三凸”版本印成“背綠水印”版本,錢幣僅僅發行15天,中國人民銀行就開始回收,所以社會上剩下來的數量非常稀少。
5520萬高價成交,筆筒成收藏潛力股
在眾多的文房用具中,除了人們所熟知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外,作為一種既有藝術價值又有實用價值的藝術品,筆筒也正得到越來越多收藏者的青睞。
據悉,早在2003年中國嘉德的秋拍上,一只估價為80萬至100萬元人民幣的明浮雕魚龍海獸紫檀筆筒就以209萬元的高價成交。此后,筆筒的行情一路上揚。2004年,北京翰海以132萬元拍出一件竹雕松樹人物筆筒,以77萬元拍出一件紫檀淺刻山水筆筒。2005年,中國嘉德還以55萬元拍出一件清初沉香木雕喜鵲登梅紋筆筒。在今年嘉德春拍中,一件明代周制魚龍海獸紫檀筆筒以5520萬元的高價成交,創下了木質筆筒的最高拍賣成交紀錄,筆筒也已經當之無愧地成為了文房藏品中的龍頭潛力股。
據了解,目前市場上具有較高收藏價值的筆筒,其材質大致以瓷、竹、木、漆、玉和象牙等幾大類為主。對于筆筒收藏者來說,筆筒的收藏最好能按照前文所介紹的不同材質而有所區別,比如瓷質筆筒當以清早中期為重點,特別要注意的是清末及民國時曾燒造過許多仿康熙、雍正、乾隆時的青花、五彩、粉彩器物,需要收藏者分外留心。除此之外,在選擇筆筒的時候,名家的筆筒也可作為首選品種。比如清代的吳之璠、周顥、鄧渭等著名的文人竹刻家,他們的作品精美絕倫,價格自然也都不低。
瓷器收藏最后的處女地
外銷瓷正欲強勢歸來
中國自17世紀起大量出口瓷器,至康乾盛世時達到頂峰,這些創匯銷往國外的瓷器就叫“外銷瓷”。18世紀歐洲所進口的瓷器恐怕超過6000萬件,甚至能達到一億件。19世紀,因戰事不斷,出口瓷器有所減少,專家估計也有3000萬件以上。
外銷瓷在國外流傳非常廣,而在國內收藏數量卻少得驚人,由于歷史原因,同時期的中國民窯被大量毀損,而“中西合璧”的外銷瓷則被非常完好的保存了下來,且它屬于中國制瓷巔峰期時的商品,文化與歷史價值不可低估。而在國內近期的拍賣會中,外銷瓷也在漸漸嶄露頭角,拍出了很高的價格。由于現今外銷瓷存世量大,決定了外銷瓷收藏的廣闊空間和人為炒作的局限。
成都金沙2012夏季拍賣會總成交六百余萬元
8月5日下午,200余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收藏家齊聚成都錦江賓館,參加成都金沙2012夏季拍賣會。此次拍賣會共成交246幅書畫作品,總成交額為606.28萬元人民幣。
此次拍賣會中國書畫專場的作品類型囊括了國畫、書法、書法對聯、扇面、冊頁、版畫等各種類型,作品大多出于名家之手,如杰出國畫、書法大師傅抱石、蘇葆楨、黃純堯、李瓊玖、吳昌碩、吳弗之、馮建吳、于右任、彭先誠等。
在本次拍賣中也亮點頻出,如起拍價9萬元的于右任書法對聯(4.6平尺),經過“九萬元”、“九萬壹仟元”、“九萬貳仟元”、“五十萬”、“五十五萬元”、“六十萬元”六輪叫價,最終被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先生以60萬元價格成交,現場也隨之響起雷鳴般的掌聲。此外,馮建吳的《松梅圖》(27.9平尺)也15萬元起拍,28萬元成交;蘇葆楨的《水墨葡萄》(5.2平尺)以2萬元起價,9萬元成交;劉即明先生的上拍的四幅作品也全部高價成交。
巴蜀畫壇百年變遷盡在“當代書畫家作品展”
8月17日,匯聚百年巴蜀書畫藝術精粹的“當代書畫家藝術展”在浣花溪公園滄浪湖湖心島的“成都文藝之家”開幕。據悉,此次展覽的精華在于‘包容’和‘傳承’。橫跨四川書畫界20世紀以來的33位老中青三代藝術家,58幅書畫精品,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百年巴蜀畫壇的發展變遷,得到了藝術愛好者和業內行家的關注和肯定。本次畫展旨在展現巴蜀文化,吸引更多人關注成都藝術文化。此次展覽將持續到9月2日。
據主辦方透露,此次展覽的一大特點即是作為“蜀中四老”的岑學恭、黃純堯和趙蘊玉的作品也由他們的親屬或資深藏家無私地拿出來供展,其中岑學恭的《風帆出峽圖》、《三峽》、黃純堯的《山水》、趙蘊玉的《貓趣圖》等都是備受業界關注的精品,同時,與李道熙共稱“樂山二李”的李瓊久也有《山水》參展,這些畫作平常都鮮有面世,可謂驚艷十足。
重慶史上最高規模的當代藝術展拉開帷幕
近日,在重慶舉辦的藝融兩江中國長江匯當代藝術大展邀請了國內外40多位知名當代藝術大家,共計70多幅作品參與展出。其中,方力鈞、曾梵志、高小華、周春芽、達米恩·赫斯特等國內外知名的當代藝術大家作品將與觀眾見面。
眾多藝術收藏者和各路收藏家也聞風而動。據本次展覽的藝術總監陳京介紹,還未開展他們就已經接到了各路收藏家的電話,且與美術館達成交易意向。“何多苓創作的《雜花寫生no.25》就已經被人以200多萬元的價格預定。”張達星透露,整個展覽中,曾梵志創作的《風景》即使單價達到了1900萬元,仍然抵擋不了收藏家的熱情。
除了大腕藝術家的作品備受藏家們青睞以外,以四川美術學院為依托的幾位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同樣得到了很多資深藏家的青睞。國際著名收藏大家余德耀表示,雖然目前的當代藝術品市場“帶頭大哥”依然是那么幾位,但青年藝術家們也在不斷的成長和成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