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建一座古今紫砂名人堂,荊溪(宜興古稱)唐氏的制陶人一定位列其中。
蜀中唐門以暗器獨步武林,荊溪唐氏因“竹編”傲視紫砂。唐氏陶藝開始于清朝道光年間,紫砂技藝代代相傳,紫砂作品馳名中外。
唐朝昌是唐氏的第五代傳人,其爺爺唐祝和為宜興紫砂一廠、二廠創始人之一。受家族熏陶和對紫砂的熱愛,他自2001年起便從事紫砂專業創作設計,勇敢擔起續寫唐氏紫砂輝煌的重任。他不僅繼承了家傳紫砂竹編的高超技藝,還在家族所特有的制壺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大膽嘗試,練就了精湛的全手工制壺技藝,把筋紋器的造型發揮的淋漓盡致,創制了特色鮮明的紫砂作品,如《竹編竹簍壺》、《風卷葵》、《合菱壺》等作品。
以唐朝昌的代表作之一,曾多次獲得國家級獎項的《竹編紫嵐壺》為例:
《竹編紫嵐壺》壺體上的根根“竹絲”皆是紋理清晰,伸展自如,且流暢生動。“竹絲”之間間隔恰當,疏密有致。縱橫穿梭交錯的竹篾,凹凸有致,橫向纖細圓潤,縱向形扁強韌,把竹編的特點體現得淋漓盡致。竹枝做成了壺的其他部分,竹流的壺嘴彎曲較少,出水暢快;壺把的竹枝從上至下由粗變細,竹節分明;制成壺鈕的竹枝,最富變化,顯得趣味盎然。
能把整個壺的造型表現的如此優美、富有靈動自然之氣,足以看出唐朝昌對家族工藝的繼承和發揚,如今他走出一條有自己風格的紫砂藝術之路,并為弘揚紫砂文化、傳承紫砂藝術作出自己微薄之力。
擅長紫砂竹編的唐朝昌對同屬于紫砂筋紋類型中的其他茶具的制作也頗有心得。他以梅入壺創制了《合梅壺》。扁圓的壺體被平均分為六瓣,壺腹中部陰陽相交,不論上下都像是盛開的梅花,兩者相合,又仿佛成型的果實,這似花若果的造型,令人耳目一新。壺的造型,從不同的角度觀賞具有不同的效果,平視像是飽滿成熟的果實,俯視宛若淡雅清新的梅花。這動感的線條、豐富的造型,都讓此壺極具藝術性的觀賞價值。這件內外皆修、形神俱佳的紫砂作品,在第五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精品茗壺評選中,榮獲金獎。
唐朝昌攜作品多次參加紫砂精品大展和評獎活動,并多次榮獲國家級獎項。作品的屢屢獲獎,給了他更大的信心,他立志要不斷地突破自己,將唐氏的竹編壺藝在他手中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