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一些書法界的朋友邀我參加他們的一個集會,叫“快哉快哉書法雅集”。為了參加這個雅集,我應命寫了四幅字,寫的是沈鵬三余吟草中的詩句。現在回想起來,后脊梁還冒汗,臉上發燒。從那以后,我開始買字帖和一些書法方面的書,開始學書法了。
從前,讀書人講究寫字,把它稱為“文章衣冠”,“三分文章,七分字”。我曾經在江蘇看到過清代幾位狀元的殿試考卷,那一筆蠅頭小楷,鐵筆銀鉤,工工整整,就跟印刷出來的一樣漂亮。縱觀幾千年中國歷史,各朝各代士大夫、官吏的字寫得都不錯。歷史上有的人品行很壞,遺臭萬年,他寫的字卻能傳世。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家住在宣武門外菜市口,有一爿中藥店,叫“西鶴年堂”,店里掛的匾是宋代奸相嚴蒿寫的,我親眼見過,字寫得確實好。我讀大學時,我的系主任,蔣維崧教授,博學多才,課講得好,但他的字寫得更好。今天我想起蔣先生時,首先想到的是他那筆秀麗的行書。
我在財政部工作時,黨組會議室里掛了一幅天津市財政局送的木刻蘭亭序。這篇名作是歷史上三大行書書法帖之一,被稱為“天下第一行”聞名遐邇。手稿一共28行,324個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連王羲之自己都十分滿意。有記載說,他后來曾經重新寫過幾次,都達不到第一篇的境界。這篇作品成了王家的傳世之寶,代代相傳,一直傳到第七代,后來被唐太宗李世民騙了去。唐太宗喜愛書法,死的時候把它作為殉葬品隨葬,從此手跡永遠找不到了。唐太宗在世時曾讓人精心臨摹,現在留傳下來的都是臨摹本。聽說有五種摹本,都很珍貴。這五種摹本中的三種現在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館;二種在臺北故宮博物館。我記得部里那一幅是馮本,系唐代內府挧書官馮承素摹寫的,一般認為這是唐代摹本中最接近蘭亭序真跡的。
在一個單位里,書法家不多,字寫得好的往往不少。在我主持財政部工作的時候,每年在部里都要舉辦書畫攝影作品展覽,回想起來部里真有不少業余書法家。其中教科文司的副司長王家新已是中國書法家協會的理事、北京書法家協會的副主席了。他的書法作品已為中南海,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收藏。現任部長謝旭人寫一筆圓潤豐滿的隸書,看得出是下功夫練過的。
書法已經成為一種藝術,藝術的生命力在于運用。中國書法藝術不僅有觀賞性,給人予藝術享受,而且還有廣泛的實用性。寫春聯,打廣告、立商標、寫店名都離不開書法。北京琉璃廠榮寶齋那塊老匾是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時,請當時著名的大書法家陸潤癢寫的。陸潤癢是清代同治年間的狀元,寫得一筆好字。他寫的匾給榮寶齋增色不少。解放后榮寶齋又請郭沫若寫了個新匾,現在用的是郭老寫的新匾。寶古齋是三代帝師常熟翁同龢寫的。現在很多有名的商店請著名書法家寫店名,如啟功寫了同仁堂,費孝通寫寶翠堂,趙樸初寫文盛齋,張愛萍寫內聯升。這些店名匾額實際上已經成為大街上的書法藝術作品。
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常練書法有益于健康。有人說,寫字也是練氣功。全神貫注,凝神絕慮,調節呼吸,鍛煉筋骨。看似不動,實際上調動了身體內部的各個臟器;看似不用力,實際上力送筆端,注于紙上。它是一種不需要運動器械,不需要特別的運動場地,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的良好的運動。
明清兩代著名的28位書法家和同期的高僧比較,書畫家的壽命比高僧長12.7歲。高僧一般都講究修行,屬長壽一族,可見常練書法一定有益于健康。當然,要持之以恒才行。
我的字寫得不好,但我愛寫字。現在很多老年人開始學書法,寫字作畫,我覺得在青少年中也要提倡一下,讓我們下一代每個孩子都能寫一筆漂亮的漢字。我寫這篇小文章,希望教育部門,中小學校,父母兄弟都來關心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