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的春節終未能回老家過年,兩個孩子幾乎埋怨了半個月,責備我說話不算數!于是下定決心清明成行!但是上五年級的姐姐走不了。8歲的弟弟才上一年級,便又請了兩天假和我一同走了。走前姐姐和弟弟約好,回來后一定要將在老家看到、學到的好東西全部介紹給姐姐。
這次回去是坐高鐵,北京到安徽蚌埠僅需3個小時。兒子對速度沒感覺,然而對于坐飛機出行慣了的他,火車帶給他太多的驚奇,尤其是窗外的景色,8歲的他舉著相機趴在車窗上一直拍個不停,我仿佛看到了40多年前首次坐火車去合肥的我,也是這樣趴在窗邊看著外面的世界,如果30年后兒子帶他的孩子這樣出行,場景肯定一樣!
在老家呆了3天,中學同班同學范君全程陪同。按事先約定,以對兒子了解老家、熱愛老家為主旨去安排3天的行程,同學和我輪流做講解員。
行前最擔心孩子對老家和他心目中不一樣而失望的狀況沒有出現。新鮮帶來的好奇和興奮一直主導著他。于是這3天里不斷回答他的問題:在看著很清澈的淮河邊,孩子要喝一口河水,范叔叔告訴他不能喝,孩子問為什么?在帶他去我爺爺奶奶墳上燒紙叩頭,他問他的爺爺也死了為什么沒住這樣的地方?在老家名勝“卞和洞”給他講“和氏璧”的故事,他更是不解,問那么好的東西干嘛要送皇帝?自己留著不好嗎?有些問題好回答,有些問題很難回答。唯有一個問題,我自認為回答的很好,而且孩子也很滿意!從第一天在車上,范君和我用家鄉話聊天,聊到興奮處,不時出現“我的乖乖”感嘆語!一直注意聽我聊天的兒子到第二天終于忍不住問:“爸爸,‘我的乖乖’是什么意思?”我愣了一下,在思考怎么樣跟他講才能明白,想到他在加拿大生活3年,英語很好,便告訴他:“是英語‘Oh,My God’的意思。”兒子恍然大悟。
回到家,兒子則非常興奮,按約定向姐姐匯報他老家之行的巨大收獲。正好一個定居美國多年的朋友帶著他首次回國的太太來我家做客,想讓我幫著說服他太太同意回國定居,朋友的太太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的中國女孩,也湊在電腦旁聽兒子講解。
“看,這是爸爸的小學校,不過現在被教會收回了!這是爸爸小時候看電影的電影院,剛拆掉;這是淮河,水很清但不能喝;這是爸爸的爺爺、奶奶的墳,碑上沒有我們的名子,爸爸答應給加上去……”
兒子此行拍了大量的相片,他沉浸在快樂的回憶中一張張講解著,姐姐開始好奇、興奮、到最后不耐煩了,問弟弟,“這些都是照片,我想知道你3天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好問題,我也在看兒子如何回答。兒子愣了一下,想了一會兒,慢慢回答:“老家匹薩(其實是鐵鍋的貼餅子)比北京的好吃!”姐姐問清老家匹薩是什么后一撇嘴,表示沒什么。兒子低頭想了一下,突然抬頭:姐姐,你知道爸爸老家“我的乖乖”是什么意思嗎?兒子非常標準地用家鄉話說出“我的乖乖”音。姐姐自然搖頭不知。兒子得意地告訴在加拿大生活了5年的姐姐:“哈哈,是‘Oh,My God’的意思!不知道吧!”
姐姐轉頭問我,“乖乖”不是孩子的意思嗎?我說是,但這里是語氣詞,沒實際意義,表示驚嘆的意思。
姐姐剛剛表示聽懂,卻見朋友的太太猛地站起,邊在胸前劃十字,邊非常恐慌地大聲說:“Oh,My God!怎么能這么翻譯,孩子怎么能是上帝,Oh,My God!”
我正尷尬地不知道怎么回答,兒子在邊上調皮地大笑:“我的乖乖,這有什么?!”
我也覺得沒有什么,但從朋友太太的表情上我知道,同學想回國發展要走的路還很長,有這樣的太太不回來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