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裸捐,陳光標在不斷號召提倡,而社會上響應者似乎并不多。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后強調:企業最主要的職責是好好經營,只要你努力經營企業,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賺錢后大量繳稅,這本身就是最大的善。如果你把錢都捐完了,企業沒有了,或者說企業發展的動力沒有了,你不能再掙錢,那日后再捐錢就沒可能了。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企業捐不捐、捐多少,是個人的事,用不著誰來教誰,你自己要捐就捐,不能拿來作為衡量公眾道德的一個標準。
我的觀點是:從中國近代的歷史過程和發展規律來看,有兩點特別重要,首先不管怎么捐、捐多少,錢不能捐給政府,要捐給社會,捐給政府和捐給社會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把錢捐給社會,那就意味著捐給各種各樣的公益組織,錢還在民間。在美國有12萬個公益組織,中國現在只有2000個。每一個公益組織都是相對獨立的,這樣社會越來越強大,公益舞臺越來越大,政府越來越小,這是一個趨勢,符合未來公民社會、法制社會的要求。
再者不應該全部捐,如果在捐款過程中傷害到財富創造的能力和自由企業制度,這樣會破壞市場經濟。如果上世紀50年代只捐10%,哪怕捐給政府捐錯了,但企業還在掙錢、競爭、發展經濟,這樣市場經濟的邏輯沒有改變,民間創造財富的活力不會被抑制、消滅。捐款一旦變成裸捐,必然傷害到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傷害到現代企業制度,從而使財富創造的源流枯竭,經濟崩潰,最終人們得到的福利反而會減少,甚至走向絕對貧困化。
我們主張理性慈善或公益,即通過公益組織,提高公益效率,然后企業持續地理性捐款。萬通作出決定,每年上市公司捐利潤的0.5%,非上市公司捐1%,進行公益慈善活動。高管、員工根據自身能力自愿捐,不使捐款影響大家正常的生活。
對于陳光標的高調慈善行為,社會各界評價不一。有媒體稱之為慈善暴力,即你在曬你的善行時,可能傷了別人的自尊。臺灣馬英九就提到,善是好事情,但行善要照顧到接受者的觀感和尊嚴,比如一個母親,看到兒子跪在那兒跟別人要錢,你說她會不會傷心?你曬你的善等于曬了別人的窮,曬你的強等于曬了別人的弱,曬你的自尊就曬了別人的自卑,曬你的光榮就曬了別人的恥辱,如果處理不好,就成為慈善帶來的另一種傷害。
同時,高調慈善是不是遵守了法律?有人質疑陳光標到臺灣那樣發現金,是否違反了外匯管理局的規定,通常一個公民短期不可以帶那么多現金過去,如果他在當地借了錢,回來以后還人民幣,這屬于逃匯行為,需要在法律上進行解釋。還有你是不是善待員工,假如員工都沒照顧好,你這樣去曬錢就太不近情理。
如果是萬通,我為了個人做首善,把大家工資克扣一半,大家肯定不會支持。在萬通我們相當于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不能傷害到最親近的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