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的《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出臺接近一周年之際,那些在2012年9月25日種子經營許可證到期的種業企業,面臨如何選擇?當下國內種業企業發展是怎樣一個態勢?記者通過基層走訪、座談、觀察,感到我國種業的發展已經走到一個十字路口,種業市場可能會上演“最后的瘋狂”。
種業行業急劇瘦身
2011年4月18日,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以下稱《意見》),至今已經一年有余,中國種業市場和種業公司發生的變化日趨深刻。截至2012年4月底,農業部及各省區逐步加大了種子“執法年”的執法力度,在不到一年時間,各地依法吊銷、注銷或撤銷種子經營許可證575個,對713家問題企業作出了限期整改決定。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2年6月底,全國8700家種業公司至少有1800家退出,那些“散、亂、小”為主的“夫妻店、兄弟店”漸次隱退,根據種業政策,到今年年底,全國剩下的種業企業不會超過5000家,剩下的那些不具備科研育種能力的公司和靠“買、租、聯合經營”的中型種業公司也在觀望和期待,希望政策能夠給一個更長的緩沖期,以期能夠聚集資金、購買品種、聯合科研單位,進行第二次創業。
在上年企業清理整頓的基礎上,各地進一步擴大集中清查范圍,從“兩雜”種子企業擴展到常規種子企業,由中小企業擴大到所有企業;對加強品種管理和征集審定品種標準樣品作出了統一部署,對343個未提交標準樣品的國審品種作出退出處理,并將未提交標準樣品的省審品種轉給相關省實行退出處理。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發布一周年座談會上,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表示,要繼續推動種業相關政策措施出臺和落實,尤其是《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爭取盡快出臺。他還強調,要扶持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做大做強。
農業部官員表示,隨著國務院《意見》的貫徹落實,種業必將進入一個快速發展階段。種子監管要求越來越高、難度越來越大、責任越來越重。2012年的種子執法,在實際操作中堅決做到監管關口前移,即將品種管理的重點由審定環節前移至試驗環節;將對企業監管的重點由經營環節前移至生產環節;將質量監管的重點由市場環節前移至加工環節。
種業市場上演“最后的瘋狂”
日前,記者對河南、河北、江蘇、山東等地的種業企業進行了調查,他們普遍反映今年種業經營比往年更難,今年的玉米退貨量比往年明顯增多。“這并不是我們的制種量加大了,而是今年的市場太反常了。”在種業行業經營十幾年的閆先生無奈地說,“往年很成熟的市場,今年都不同程度地出現銷量下降、市場萎縮的現象。”
這一反常現象引起了種業企業的注意,他們通過對市場的摸排暗訪,發現他們經營多年的“根據地”的農戶像往年一樣在繼續購買他們的品種,只是種業公司卻不知道這些農戶是從什么渠道購買的?這種現象不僅局限于一兩家種業企業,而是已經成為很多種業大公司共同面臨的一個問題。
針對這一現象,記者分別對種子經銷商、種業企業市場總監、農資資深維權律師、種子市場監管部門等進行了采訪。
歸結起來,從他們的觀點可以看出,隨著國家種業市場的逐步放開,以前那種招標的半市場化模式的退出,種業市場的競爭真正步入了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小微種業公司面臨退出這一行業的境地,一些公司認為自己的種子經營許可證反正也不會升級到更高大公司的標準,加之許可證馬上到期,就產生了最后“撈”一把的畸形心理,通過套袋、假冒、仿制等方式沖擊市場。
于是,所謂的“送貨下鄉、有獎銷售、降價銷售”等方式就在農村出現了。他們銷售的方式很隱蔽,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一個銷售假冒偽劣種子的鏈條。
種業發展已進入藍海
種業是農業發展的根本,是實現國家經濟持續穩步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發布一周年座談會上,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表示要盡快推動種業相關政策措施出臺,加大對科研單位基礎研究、企業商業化育種、種子基地建設、種子管理體系的投入,推動制種保險、種子儲備等政策落實。
值得注意的是,在眾多配套政策中,作為《意見》具體實施細則的《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廣受市場關注。
此外,余欣榮表示,要抓緊研究制定甘肅雜交玉米制種、四川雜交水稻制種、海南南繁育制種三大種子基地建設規劃,實施基地建設項目;加快提升種子生產設施化水平,逐步實現種子生產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集約化。
事實上,作為國家級種子基地,海南南繁育種基地建設已經啟動。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副司長方言透露:“海南南繁育種基地將從南部的三亞、樂東、陵水三個縣率先實施,年育制種面積達20萬畝。”
農業部數據顯示,雖然已經有一些小微種業企業退出,但是目前我國種業市場“小、散、亂”現象仍然存在。種子企業結構布局不斷優化,發展步伐明顯加快。特別是中種集團等大型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在研發投入、兼并重組、基地建設、人才引進等方面步伐明顯加快。余欣榮指出,要扶持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通過實施種業發展基金、生物育種、行業科技等項目,推進企業構建商業化育種體系;盡快開辟品種審定“綠色通道”,加快企業領軍人才的引進和優秀企業家的培養。
余欣榮強調,要扎實推進種業科研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堅定推進科研單位與商業化育種、與所辦種業企業“兩分離”,以此推動科研單位加強基礎性研究、企業加強商業化研發“兩加強”;搭建合作平臺,促進科研單位與企業、基礎性研究與商業化研發“兩合作”,鼓勵商業化科研資源和人才向企業流動,強化產學研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