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18日,河南省政府下發《關于建設高標準糧田的指導意見》,提出在糧食生產核心區建成一批畝產超噸糧的百畝方、千畝方和萬畝方高標準糧田,建成2000個萬畝方、2萬個千畝方、20萬個百畝方,確保到2020年河南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1300億斤以上,進一步鞏固提高河南農業和糧食生產優勢地位。
作為新鄉市第一糧食生產大縣、河南省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力推進河南省委、省政府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是原陽縣義不容辭的職責,需要發揮農業綜合開發在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中的核心引領作用。
原陽縣是1988年國務院正式批準首批立項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縣份之一,2008年進入河南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縣。24年來,原陽縣遵循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的指導思想和開發原則,堅持“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農業、農村、農民三者統籌,水田林路綜合治理,農牧林經共同發展,村莊道路整體推進”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累計投入資金2.12億元。全縣14個鄉(鎮)184個行政村的46.8萬畝中低產田得到治理改造,完成開挖整修灌排渠道2256條,總長度1642公里,修建橋涵閘4454座,打配套井2127眼,硬化渠道377公里,修建沙石路92.4公里,修建水泥路25.3公里,植樹225.6萬株,架設高壓線路41公里、低壓線路558公里,鋪設地埋管道271.5公里,修建配電臺區41個,培訓農業各類技術人員8.45萬人次。
通過開發治理,改善灌溉面積20萬畝,新增灌溉面積26.8萬畝,新增除澇面積20萬畝,新增節水面積26.8萬畝,年新增糧食生產能力4782萬公斤,項目區農民年人均增收650元,取得了明顯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積累了成功經驗。原陽成為新鄉第一糧食生產大縣,河南省糧食生產先進縣,農業綜合開發功不可沒。
糧食增產潛力得到有效挖掘。原陽農業綜合開發的實踐證明,每改造1畝中低產田,可增加糧食生產能力150公斤。建設1畝高標準農田,可增加糧食產能210公斤以上。原陽66.8萬畝中低產田,意味著蘊藏2億斤糧食的潛能。農業綜合開發的顯著成績,使我們看到了糧食增產希望所在,潛力所在。
糧食增產基礎得到逐步夯實。農業綜合開發前,原陽糧食畝產一般在350公斤~450公斤,改造治理后,項目平均畝產超過500公斤,玉米、水稻畝產超過600公斤。
農發文化日漸豐厚。經過20多年的發展,農業綜合開發形成了一套為大家所認同、遵守的理念和行為方式,如ACD標識、“集中投入,連片重點開發”“田、水、路、林綜合治理”“按項目管理資金,資金跟著項目走”“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等,這些已經成為農業綜合開發獨特的文化符號。
綜合開發模式值得借鑒。2008年原陽進入河南省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縣以后,按照“一年一塊三年一片、五年一線”的原則,堅持連片開發,近5年來,共連片改造治理中低產田11.2萬畝,其中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4萬畝,總投資1.09億元。在80平方公里的項目區內,土地平整田園化,干道相通硬質化,溝渠相連襯砌化,井電配套通達化,農田作業機械化,農田防護林網化,井渠互補、泵電配套,基本建成了一個糧食優質高產、生態環境良好、服務體系健全、機械裝備到位、農業技術提升、農民素質提高的糧食核心產區。
開發機制值得推廣。農業綜合開發既涵蓋其他部門項目開發的內容,又高于一般部門項目的標準,將水利措施、農業措施、田間道路、林業措施、科技措施,統一規劃,科學布局,綜合治理,其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非常明顯。
經過多年運作,原陽縣總結、摸索出了一套成功的農業綜合開發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和創新了農業綜合開發運行機制、管理制度、操作規程和技術規范,使開發工作逐步走上規范化管理、標準化建設、科學化運作的軌道:
一是競爭開發機制。在項目立項、申報、考察、專家論證、評審、終端查詢等過程中,公開透明、陽光作業,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如競爭立項制度、政府采購制度、工程物資招投標制度、財政資金縣級報賬制度等,使項目建設在公開透明和嚴格監督下進行。
二是項目監管機制。重點把好七關,即“立項關”“設計關”“評審關”“招標關”“施工關”“驗收關”“管護關”,實行專業監理、主管部門檢查和群眾監督三結合的方式,全過程監督,保證了工程質量。
三是產權改革機制。如綁定“三權”,打管護“組合拳”解決了管護難問題。管護關口前移,先確定權屬,再建設工程,達到建監同步、建管同步,做到不打無主井,不植無主樹,不修無主渠,不建無主建筑物。在開工前就拍賣工程權屬,使管護、受益、產權融為一體,集于一身。工程產權人既是工程管護人員,又是工程義務監理員。實踐證明,這種管護模式比較有效地起到了工程管護作用。
四是群眾參與機制。項目立項前,我們利用張貼標語、召開群眾大會、發放農業綜合開發政策解答、組織群眾代表到已開發項目區參觀等形式層層宣傳發動,使干部群眾真正明白農業綜合開發政策,提高自覺投工投勞,服從總體規劃,支持、主動參與開發的積極性,使群眾不但懂得自己在開發上的權利,更懂得了責任和義務。
五是科技支撐機制。我們堅持以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改造為載體,提升工程措施和科技措施的組裝配套,積極探索“開發搭臺、科技唱戲、農民參與、合力建設”的科技開發新路子。與科研院所緊密配合,提升項目建設的科技含量;規劃示范,建立百畝高產攻關田、千畝示范方、萬畝豐產區;加強對農民的科技培訓。通過項目實施,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了水分和肥料利用率,農民科技素質明顯提升。良種良法的推廣普及,有效提高了農民科學種田意識,科技貢獻率提高了2%。
開發過的地區呈現五大特點:一是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開發前,項目區經常出現橋涵閘裂縫塌陷、灌渠淤渠首、排渠堵渠尾現象,人們戲稱為“腦梗塞”和“腸梗阻”,不能發揮應有作用。田間道路彎、窄、斷、坑。開發后,節水灌溉和除澇面積全覆蓋,灌渠硬化排渠通,田間道路寬又平。二是抗災能力明顯增強。因為井渠互補、泵電配套,原來半月才能灌溉一遍的麥田,現在5天就能澆完。三是農民科學種田素質明顯提升。開發前項目區多數農民是“大水漫灌澆田地,不分輕重施化肥,劇毒農藥治病蟲,不講科技轉化率”。開發后,良種種植面積百分百;推廣有機配方施肥,農產品優質率百分百。四是農業生態環境明顯改觀。開發前是田不成方,林不成網,路無樹,渠無林。現在是樹隨河走,林伴路行,林木覆蓋率提高了16.8%。五是農民收入明顯增加。開發后,項目區年人均純收入增加635元。
事實證明,在過去的工作中,農業綜合開發始終站在國家糧食安全、糧食核心產區建設的最前列,作出了突出貢獻,起到了排頭兵作用。因此,建設具有現代科技、現代裝備、現代管理、現代農民、現代服務等具有現代農業生產要素的新型農業現代化,農業綜合開發工作仍然責任重大,大有作為。農業綜合開發已經成為原陽農業發展的支柱、農業科技示范的樣板、標準化生產的楷模、現代農業建設的亮點。
為提高涉農資金的使用效益,實現開發效益最大化,建議上級按照“統籌安排、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記其功”的原則,采取項目自身整合辦法,把當年產業化經營項目、科技項目向土地治理項目區集中安排,發揮聚合效益;以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為平臺,統籌安排扶貧開發、交通、電力、農業生態建設、沼氣、安全飲水等其他支農資金,形成合力,努力提高各類支農資金的整體使用效益,建立資金捆綁機制。
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的核心作用,是推進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的有效途徑。下一步,我們將統一整合部門支農項目資金,“各炒一盤部門特色菜,同做一桌‘百千萬’糧田工程席”,以農業綜合開發為龍頭,全力推進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系中共原陽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