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調節要跟上:夏、秋蠶的不同蠶期氣候差別較大,晚秋蠶可能遇到20℃以下低溫,要做好加溫的準備工作。但夏蠶都會遇到高溫悶熱等天氣。因此,做好以上不良環境的預防工作是養好夏秋蠶的關鍵。養蠶環境調節在28℃范圍內,最高不超過30℃,小蠶期控制在27℃~28℃,采取1~2日齡全防干育(上蓋下墊薄膜),3日齡蠶半防干育(土蓋薄膜)喂葉前半小時揭膜換氣。大蠶期控制在23℃~25℃,遇高溫時在蠶室門窗上掛濕布或遮陽網,蠶室前后搭涼棚,用井水拖地面,小蠶蓋濕箔等。大蠶期遇高溫多濕的環境,采取降溫、換氣,多用干燥材料,用“三七糠”(三份鮮石灰兌七份糠)每天早、晚播撒蠶座,以改善環境,減少病原傳播的機會。
消毒不能走過場:由于春、夏、秋三季連續養蠶,病毒、病菌積累多,病毒新鮮,毒力強,還有桑葉蟲害的病原互感,造成蠶發病多。在此期間,一是對蠶室、蠶具及環境進行消毒,養蠶前后要對蠶房、蠶具及環境用2%有效氯漂白粉溶液,或用2%甲醛與0.3%石灰混合液進行徹底消毒;二是對桑葉及蠶體消毒,在養蠶期,堅持對桑葉和蠶體消毒,大蠶期眠、起第一天用葉,用0.3%漂白粉液消毒,嚴防病從口入。同時,每天用防僵粉或“三七糠”進行蠶體、蠶座消毒。
桑葉選用莫馬虎:夏、秋蠶期,采葉以葉色為主。一齡為黃中帶綠,二齡淡綠色,三齡濃綠色。大蠶期則由下往上采,手觸柔軟為宜,注意不采黃葉、蟲葉等,采葉時間以早、晚為宜,一般上午采葉量70%,其余30%,早晨露水快干時采(陰雨天除外)。采下桑葉必須迅速運送,在采運過程中應防止桑葉發熱和萎焉。高溫干燥時,給桑前半小時在葉面上適當噴清水或茶葉水喂蠶,以起到補充水分和解毒作用。當蠶體虛弱,發病尤其是發生僵病和細菌病時禁止喂濕葉。
稀放飽食防饑餓:夏、秋蠶小蠶期,采用半防干或防干育,每日給桑葉3~4次;大蠶期應注意“三稀”(蠶頭稀、蠶箔稀、蠶架稀),蠶室安裝電風扇、換氣扇,有利于蠶室降溫通風透氣,促進蠶食桑量。夏、秋蠶飼料補給桑十分重要,防止蠶饑餓,利用早晚溫度較低時,增加給桑次數,增強蠶體質。
眠起處理要適宜:夏、秋蠶期,由于葉質老嫩不勻,容易眠起不齊,同時飼育溫度高,容易引起食桑不足而就眠。氣溫高時,應設法做好降溫工作,溫度應在眠前偏干,眠后期適當補濕,以防半脫皮蠶發生。眠起期,堅持“早止桑、遲餉食”的原則,即70%的蠶入眠后就止桑,起蠶95%以上才餉食。少數遲眠蠶應嚴格淘汰,以減少病蠶傳染機會。
上簇營繭是關鍵:上簇營繭是養蠶生產的最后階段,也是影響蠶繭質量的最后一關。這個時期如果處理不當,即使蠶養得很好,也會出現劣質繭。因此,要做好簇中保護,加強簇中管理。要使用方格簇,把握好自動上簇技術,做到適熟分批、稀上,嚴格控制簇中溫、濕度(最適溫度為24℃~25℃,濕度70%~75%),避免溫度過高,并加強簇中通風排濕工作。要做到分類采繭,分批出售,松裝快運,防止鮮繭發生蒸熱。
提示:桑葉和蠶室污染,防止蠶中毒。為防止鼠、蟻、蠅的危害,在四齡蠶第二天,用500倍滅蠶蠅片添食一次,5齡隔日添食1次。上簇前,還應用300倍滅蠶蠅液噴灑蠶體。
(張華東 張洪路 江蘇省濱海市睦鄰開發區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