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陽市是一個農業大市,542萬居民中80%以上居住在農村,要走“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需要探索一個切實可行的路徑。如今,安陽市確定了18個省級新農村示范村、25個市級新農村示范村、2個整體推進縣(市)區、10個整體推進鄉鎮,涉及243個行政村的113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全面啟動,共投入資金35億元,拉動社會消費120億元,新型農民住宅樓建成或在建的共有4400棟,已有5300戶農民入住。
本文主要通過考察河南新鄉劉莊、七里營、長垣辦事處南蒲社區、西郭社區,山東壽光三元朱村、諸城土墻社區等地,結合實地調研河南滑縣錦和新城、安陽縣的呂村鎮等地,并充分利用文獻分析法和查閱當地政府關于新型農村社區文件等形式,為推進安陽新型農村社區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一、規劃如何完成
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是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基礎。
一是科學編制社區規劃。著眼于縣城、鄉鎮、村交通一體、產業連接、服務共享、生態共建,構建“一極(城區和產業集聚區)、一副(副中心城鎮)、一軸(城鎮密集發展軸)、多節點(新型農村社區)”的城鄉統籌發展格局。規劃要立足實際,突出特色,既要堅持整體把握、適度超前,又要立足實際、節儉實用。
二是引進城市規劃理念。將城市規劃理念引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著力構建“半徑兩公里服務圈”“20分鐘生活圈”,大力完善新型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優化群眾生活環境。
三是規劃要合理布局。新建新型農村社區要完善以水、電、路、氣、通信、污水、垃圾處理、綠化等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幼兒園、敬老院、衛生院(所)、超市等配套設施,積極引導商業、金融、郵政、律師等服務業在新農村社區設點,努力打造規劃布局合理、配套設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的現代化新型農村社區。
四是規范建設行為。按照統一規劃,結合各鄉鎮實際,對已經啟動建設和2015年啟動建設的社區所覆蓋村莊,嚴禁新建、翻新住宅,并積極引導符合分戶條件的農民到就近社區建房入住;其他近期暫不啟動的社區覆蓋村莊,則嚴格控制居民建房規格(高度和面積)。
五是嚴格規劃執法管理。規劃、住建、國土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實行“巡查、報告、處理、結案”程序,嚴格落實規劃執法。
二、用地如何解決
用地困境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第一道門檻。在國家嚴格的土地政策面前,“地從哪兒出”就成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
一是扎實穩妥推進耕地流轉。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和“流轉形式多樣化、運作方式市場化、實施程序合法化、流轉合同規范化”的要求,完善耕地流轉機制,規范耕地流轉程序,強化管理服務,鼓勵農民耕地流轉。引導各類社會資金介入農業開發、創辦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推動農村耕地依法有序流轉,整合耕地資源,實現耕地集約化經營。
二是建設用地置換補貼。充分利用好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的政策,建設用地指標要優先滿足社區建設。對整理復墾形成的新增耕地,能用于占補平衡的指標可以有償轉讓,并優先用于產業集聚區。農村宅基地整理節約的土地,轉為建設用地指標的,每畝獎補3萬元,嚴格用于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農民拆遷補償和建房補助。
三是土地出讓凈收益補助。通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節約的農村建設用地,置換到城區后應安排一定比例的置換指標用于經營性用地,所得凈收益由縣財政專戶儲存,專款專用,全部用于居民居住安置補助、社區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建設和土地開發。
四是產權政策。對新型農村社區住房,由縣政府根據土地性質,依法核發土地使用權證和房屋所有權證,進行權屬確認,維護農民合法權益。涉及占用國有土地的,向產權人頒發國有土地使用權證和房屋所有權證;涉及占用集體土地的,向產權人頒發集體土地使用權證和房屋所有權證(注明集體土地)。對依法轉讓的及時辦理過戶登記手續。
五是積極探索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機制。充分發揮建設用地交易機構和中介組織的作用,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嘗試在縣域內開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試點。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村人口規模、新增城市建設用地指標與當地土地開發和整理數量“三掛鉤”制度。
六是規范運作,穩步推進土地流轉。把土地流轉作為社區建設能否順利推進的重要條件,大力宣傳、積極引導、穩步推進。以農民自愿為前提,圍繞推進現代農業,提高土地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經營。通過鼓勵種養大戶、工商企業、合作組織等進行土地流轉,創辦農業園區或產業基地,擴大農業經營規模,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提高土地集約化水平,形成有利于發展現代農業的土地資源配置機制,使農民徹底從土地中解脫出來。
三、舊址如何拆除
舊址拆除的有效途徑,就是加快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可由新村辦牽頭,組織公安、民政、房產、社會保障等部門成立專門機構,落實常態辦公制度,按照“社區居民報名-社區管理組織統計-新農辦匯總通知部門-部門上門辦理-新村辦督查通報辦理情況”的程序,及時落實兌現優惠政策,確保入住一戶,辦理一戶。同時,在舊址拆除上,可以借鑒長垣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和滑縣錦和新城的工作思路。
長垣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主要拆除舊宅來解決土地難題的工作思路,采取政策驅動和現場督查推動等措施,加快推進全縣拆舊復耕工作。他們積極鼓勵新建社區采取先拆后建的方式解決用地。為此,縣財政每年拿出1000余萬元作為獎補資金,對完成拆舊復耕較好的鄉鎮進行獎勵,調動鄉村干部的積極性。
滑縣錦和新城建設占用的舊宅基地可按占地面積折合成現金購買新房。如果村民選擇別墅的話,新區管委會將在規劃區域劃撥2.9分地(約193m2),讓村民按照統一的設計圖紙自己蓋房子。如果村民選擇樓房,政府按每平方米800元價格賣給農民,給每戶村民獎勵9萬元,其成本價不足部分由地方政府補貼。如果村民選擇住高層的,將會獲得更高的政府補貼。
四、資金如何落實
資金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重要保障。安陽市應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采取多元投入,破解資金難題。
一是建立財政投入機制。從2010年起,滑縣財政設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專項資金,每年總額1000萬元,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給予資金支持。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免收各種行政事業性費用,服務性費用按底限收取。各鄉鎮財政也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二是整合部門項目資金。將惠農政策、涉農資金、支農項目優先向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傾斜,構建統一、銜接、協調、互補的涉農政策資金項目平臺,積極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三是廣泛吸納社會資金。綜合運用土地、信貸和規費減免等優惠政策,建立市場化運作機制,積極構建投融資平臺,多渠道招商引資,吸引房地產開發企業、工程設計單位、土建施工單位等多種社會資金及其他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動員在外知名人士、熱心家鄉建設者、企業家等社會力量,踴躍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捐資贊助。
四是加大群眾建房貸款協調力度。金融部門應降低社區農戶貸款門檻,簡化程序,創新擔保方式,加大貸款發放力度,緩解農民建房資金短缺問題。
五是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積極引導農民消除“等、靠、要”的依賴思想,自覺參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五、產業如何支撐
要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積極探索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因地制宜,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大力發展規模化集約化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產出效益;做大做強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產業塊狀經濟,推動產業創新,拉長產業鏈條,促進產業規模化;積極發展商業和服務業;中心鎮要加快專業園區建設。逐步形成多元化產業支撐體系,確保每個新型農村社區附近都有主導產業,就近就地吸納入住農民轉移就業,實現就近務工不進城、就近就業不出村、就近致富不離農,推進農村產業升級換代,加快農村工業化、城鎮化進程。
作者單位:中共滑縣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