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張某在河南鄭州某公司工程部做水暖工,勞動合同期限為2010年3月10日至2011年3月9日。勞動合同到期后,張某仍在該公司工作,雙方未辦理勞動合同續簽手續。2011年12月22日,張某提出辭職,雙方的勞動關系解除。此后,張某向鄭州市二七區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要求該公司向其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2300元,未簽書面勞動合同的二倍工資差額及2011年9月份的工資。
2011年6月10日,鄭州市二七區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裁決,該公司向張某支付2011年9月的工資1840.51元,以及2011年4月10日至12月22日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二倍工資差額10567.43元。
該公司不服,認為雙方沒有辦理勞動合同續簽手續的主要原因是張某拒絕簽訂,故不同意支付未簽訂勞動合同的二倍工資差額10567.43元,但同意支付2011年9月份的工資1840.51元。于是,該公司向二七區人民法院提起了訴訟。
一審判決:在案件審理過程中,該公司申請證人李某、連某出庭作證。李某、連某證明在2011年六七月間曾經接到過公司人事部的電話,通知張某去簽合同,李某將此通知轉達給了張某。但對于張某不與公司續簽的情況,該公司缺乏證據說明,法院認為該公司仍應負有提示張某續簽的義務,且直至張某提出辭職時,公司也未采取任何措施履行此義務。二七區人民法院遂一審判決該公司向勞動者張某支付12407.94元。
分析:
焦點一:未續簽勞動合同應由誰負責?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三條規定,訂立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協商一致、誠實信用的原則。實踐中,在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續訂勞動合同時,也應當充分體現雙方協商的過程。所以,我們認為,續簽勞動合同應當是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雙方的責任,未簽訂勞動合同應當由形成未簽訂事實的過錯乙方來承擔不利后果。
根據《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六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二條的規定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并與勞動者補訂書面勞動合同。勞動者不與用人單位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書面通知勞動者終止勞動關系,并依照《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的規定支付經濟補償。注意這里的兩倍工資起算時間為用工之日起滿一個月的次日,截止時間為補訂書面勞動合同的前一日。
本案中,公司在電話通知張某辦理勞動合同續簽手續未果的情形下,應當立即書面通知張某終止勞動關系,不應再繼續使用張某,使事實勞動關系存續。但該公司未能提供充分證據證明公司主動通知張某辦理勞動合同續簽手續,無法舉證張某不與公司續訂的情況,所以,應當承擔用人單位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法律責任,依法支付2011年4月10日至12月22日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二倍工資差額。
焦點二:如何規避未簽訂勞動合同的爭議風險?
我們根據多年的辦案經驗,提醒用人單位特別注意依法處理好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嚴格按照法定時間,控制簽訂勞動合同的周期。初次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時間,一定要控制在用工之日起30日內;續簽勞動合同,也不能超過原勞動合同屆滿的次日起30日。
第二,準確判定關系,避免合同延遲簽訂。用人單位要提高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者的專業知識水平,做到依法簽訂相應的勞動合同或勞務協議,避免因關系判定不清而延誤簽訂勞動合同的時間。
(李 巖 河南融業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