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時代的要求。現代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更應重視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初步的創新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盡量創造條件,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動手、動腦、動口,讓全體學生都能自始至終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
一、創設情境,培養創新意識
一題多問對培養學生發散式思維的能力,發展學生思維的廣闊性、聯系性,具有特殊的意義。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著力創設“一題多問”情境,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
例如,在復習分數應用題時,我就采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我在黑板上出示兩個已知條件:“甲數20,乙數50”,先讓學生當小教師,提出有關分數方面的問題來考老師,一時間全班學生思維異常活躍,爭先恐后舉手發言,提出了下列問題:
(1)甲是乙的幾分之幾?
(2)乙是甲的幾倍?
(3)甲比乙少幾分之幾?
(4)乙比甲多幾分之幾?
(5)甲占兩數和的幾分之幾?
(6)乙占兩數和的幾分之幾?
……
這樣,教師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情境,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都想提出問題來考考老師,看能不能難住老師。在學生就相同條件提出不同問題的過程中,我十分注意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梳理、取舍,既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又保持問題在思維上的連貫性,不使問題偏離本節課的教學中心,有助于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我準確把握課堂氣氛,趁熱打鐵,提出“老師在小黑板上解答,同學們在練習本上解答,比一比,看誰的解答速度比老師快且又能全部解答對。”最后才由老師概括歸納出幾種分數應用題的解答方法。整節課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一題多問,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訓練學生發散思維的方法多用于復習課,例如在分數應用題、百分數應用題、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等內容的復習課時常常采用“一題多問”的方法進行系統復習,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又可以系統地復習舊知識,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實踐操作,激發創新潛能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之間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因此,教師要重視實踐操作活動,真正放手讓學生操作,讓操作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源泉,讓每一位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體會知識的奧妙,大膽嘗試新穎便捷的方法。
例如,在教學“時、分、秒”的過程中,抽象的時間概念對二年級學生來說確實存在一定的難度,而學生腦海中有較牢固的“十進制”概念,對時、分、秒之間的進率也難以記住。因此在教學時,我沒有過多的講解,而是讓每位學生都撥動自己的鐘表,認真觀察三針之間的變化,結果很快地就弄清了鐘面上三根針之間的關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學習“三角形面積計算”時,先讓學生將各自手中的平行四邊形紙張沿虛線對折,讓他們發現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之間的關系,運用知識的遷移解決新問題;然后拿出形狀完全一樣的和形狀不一樣的一堆三角形,抓住孩子好動的天性,讓他們拼圖,從中領悟到只有完全一樣的兩個三角形才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最后依據自己的拼圖,努力探究不同的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同時給予一定的激勵,學生個個躍躍欲試,大面積、深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潛能。
三、質疑問難,挖掘創新潛能
傳統的課堂教學,當老師講完新課后,都會提問學生:“還有什么地方不懂的嗎?”這時學生常常感到問題都讓老師講完了,無疑可問了;而遇到困難時,教師直接給出方法,學生一聽就懂,一過即忘,因為他(她)不知道老師是怎么想到這種方法的,一旦得不到老師的提示,又將不知從何想起。因此,教師必須適時給學生思考性的指導,即不是直接給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而是設計好有助于學生繼續展開思考的問題。
例如,在講完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以后,老師肯定會反復強調“三角形、梯形的面積一定要除以2”,學生也自認為記住了公式,也會跟著老師復述“一定要除以2”,但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卻經常忘記“除以2”而造成計算失誤。因此,我一改以往的做法,在學生自認為掌握了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以后,問:“通過對比,你認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要注意什么?”“你發現了什么問題?”“你認為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要注意什么?”“如果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不除以2將會產生什么結果?”“你能用一個通用公式來概括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嗎?”等等具有指導意義的思考性問題。教師適時的提問可幫助學生深入思維,把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向一個更高的層次。學生帶著疑問自己實踐、探討并總結出來的結論掌握得更牢固,計算三角形、梯形的面積時忘記“除以2”的現象就很少出現了。
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持之以恒,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學會創造性地思維,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 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