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是個充滿靈氣的水鄉城市,經濟發達,歷史悠久,風光秀麗。早在它經濟還沒有冒尖,周莊還沒有出名的時候,昆山的奧灶面就已經聞名遐邇。在財政部的干部中,奧灶面吃得最多、吃得最早的我恐怕可以算一個。
奧灶館在昆山市五山北路,它的前身是晚清時代的“天香館”。現在奧灶館供應的奧灶面是標準式的套餐:若干涼菜,紅油爆魚面一碗,白湯鹵鴨面一碗,每人收25元。公平地講,這一套早點比賓館里的美式早餐好多了。爆魚面湯色醬紅,面條細白,鹵鴨面白面白湯,原汁原味,中外游客贊譽之聲不絕于耳。
有一次,我問昆山的朋友,為什么叫奧灶面?他說意思是奧妙在灶頭上。我說我是蘇州人,你別唬弄我。他說奧妙在灶頭上也是有個故事的。據說“天香館”后來經營不善,欠了一屁股債,店主不辭而別,這爿面店就歸了債主趙三老太太。趙老太交給一位叫陳秀英的繡花姑娘經營,易名“顏復興”。為什么叫“顏復興”?因為陳秀英的丈夫姓顏。陳秀英小的時候叫康姐,出嫁后叫顏陳氏。陳秀英很能干,擅長烹調,把這個只有三張半桌子的小面館“顏復興”辦得紅紅火火,這個店里的面條做得特別好吃,經常顧客盈門。后來,陳秀英年紀漸漸大了,手腳慢了,面館又小又舊,黑咕龍冬的,看起來挺臟的,老吃客開玩笑,稱顏復興的面是“鏖糟面”,鏖糟是昆山土話,不太干凈意思,吳方言里稱為“齷齪”。沒有想到,這個怪怪的名稱不脛而走,名噪蘇南。說奧妙在灶頭上是解放后才有的說法。陳秀英,確有其人。解放后公私合營前,陳秀英已是76歲的老太太,還在“顏復興”掌勺做面。用奧灶館代替顏復興作為店名的正是公私合營的時候。
另外一個說法有點傳奇色彩。說清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時,一次微服私訪到了昆山,時間在晚上,飯店都打烊關門了。乾隆饑餓難忍,看到一個小飯館內還隱隱有燈光,就讓人去敲門,一位老太太應聲開門,乾隆說想買點飯菜充饑。老太太說實在對不起客官,飯已沒有,菜也賣光了,客官要是不嫌棄,老身正煮著自己吃的面條,可以胡亂吃一點。乾隆謝過以后就在那個小面館里吃了一碗面,也許是他實在餓急了,也許是這碗面確實鮮美,吃得乾隆龍心大悅,當面詢問:這是什么面?老太太說家里的鏖糟面,不上盤的。后來乾隆回到北京想起昆山吃的鏖糟面,就賜名“奧灶”。
依我看,皇帝賜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昆山的奧灶面為什么好吃?我請教了幾位老師傅。他們說,奧灶面中的紅湯都用熏魚作澆頭。店里每天宰殺很多青魚,從捕、宰殺、洗滌、直到廚房烹制,要做到“魚不落地”。魚身上的魚頭、魚尾、魚肝、魚油、魚鱗都不扔掉的。用魚身上的東西加上剔去肉的鱔魚骨頭,螺絲,雞骨頭來吊湯,味道比原汁魚湯還要鮮美。煨制過程中再加點丁香、桂花、茴香、大料、蔥姜、黃酒。這樣做出來的湯做紅油奧灶面最地道。白湯面用的是鴨湯。它的澆頭是鹵鴨腿,每天都要用很多“昆山大麻鴨”,鴨身上除了毛,別的都用來吊湯,這湯是面館的傳家寶。
有人說奧灶面最注重五熱:“碗熱、湯熱、油熱、面熱、澆頭熱”,“五熱”的訣竅在于火候。面只煮到九成熟,撈到熱碗盛的熱湯內,端到客人面前正好十成熟。所以,奧灶面里的面條一根根都很挺括的,像古代仕女們的發髻一樣,梳得整整齊齊的。
所有的面條好不好吃關鍵都在湯上。現在賓館里做的奧灶面為什么不好吃,主要原因就是在于不肯下功夫吊出上好的湯來。所以,現在吃奧灶面,包括到奧灶館去吃奧灶面都已經是大路貨了,貨真價實的,原汁原味的奧灶面恐怕不容易吃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