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間,一位在北京做園林景觀的中學同學到家來做客,送來一盆非常精致的石榴樹盆景。同學走后,二個孩子照例又針對石榴樹爭執起來,八歲的弟弟說,“石榴花這么漂亮,結的石榴一定很好吃!”十一歲的姐姐則言,“這叫盆景,是用來觀賞也就是留看的,結的石榴很小,不好吃,也不能吃!”弟弟非常不服氣,反問道“石榴小就一定不好吃,不能吃嗎?”
望著那棵開著火紅石榴花的小石榴樹,聽著姐弟倆的爭執,我的思緒一下子回到了我的童年時期……
童年的我是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的。當時爺爺戴著“右派”“反革命”雙重帽子被遣送回老家交給街道辦事處管制改造。除運動時戴著紙高帽掛著牌子被游街批斗外,平日里爺爺負責清掃住處附近的一條大街。為補貼家用,爺爺另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到住處二公里之外的山上砸石子賣給建筑工地,每天清晨早起掃完大街,早飯后爺爺就上山砸石子,每天中午我和奶奶上山給爺爺送午飯。
老家是安徽懷遠,以盛產石榴出名,即便是那個年代,山上也遍是大大小小的石榴樹。爺爺就在幾棵百年的大石榴樹的樹蔭下,從早到晚,從春到秋地砸著石子。每天中午我會在石榴樹間玩耍著,看著石榴樹冒芽、長葉、開花到結果。那是我童年最開心的成長空間,跟爺爺在石榴樹下學會了認字,背誦那些不知其意的唐詩宋詞,聽故事一樣地了解著中國的文化歷史。而奶奶則帶我認識了在石榴樹間,草叢中生活的小鳥獸們及種種植物,尤其是能吃的野菜。
最開心的是秋天,石榴樹碩果累累壓彎了枝頭,有的石榴裂開了咀,露出了里面紅寶石一樣的石榴粒……我當然不會去碰那些石榴,一方面那是別人的,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我知道那不是最好吃的,最好吃的石榴是我奶奶的石榴!待到中秋之后大石榴都被摘走了,每棵石榴樹上零零散散地掛著幾個比杏子略大一點的小石榴,那是沒人要的,因為這樣的石榴剝開后石榴粒只有芝麻大小,這樣的石榴我奶奶稱之為米石榴。而這些不起眼沒人理會的米石榴,卻是奶奶眼中的寶貝!
我會和奶奶忙上半個月,奶奶把那些能夠到的米石榴從樹枝上摘下來,幾天便能堆一大堆。等能收的樹收完之后,奶奶便開始了她的另一項工作,每天早晨會揀出一籃子米石榴放在院子里,用剪刀將一個個米石榴用我們老家特有的方法剝開,石榴粒真的幾乎都是白白的像芝麻一樣大小!但奇怪的是,每個米石榴里面都會有一顆特別漂亮的玉米粒大小的石榴籽,那便是奶奶的目標,奶奶會小心地將那粒寶石般的石榴籽取出放進我端著的盤子里。
那也是奶奶最開心的時候,一邊剝著石榴一邊給我講著她的人生哲理:“你看,老天爺是最公平的,天底下沒有沒用處的東西。這些米石榴的石榴粒如果都一樣大,就真的沒用了,又小又酸又澀!但你看,它們會將全部的養分集中在一粒上,就是這粒,又大,又甜,那些再大的大石榴的石榴籽都不會有這么大,這么甜!這些看起來沒有用的米石榴,因為這一粒集中了大家的力量,反而是最好吃的石榴……!”我則似懂非懂地聽著,迫不及待地拿起幾粒放進嘴里,啊,真甜!耳邊又響起奶奶的道理:你看,最好的東西有時候就在別人認為沒用的地方里。”
當年的我并不理解奶奶說的道理,只記得奶奶的石榴是最好吃的石榴。但奶奶的人生哲理卻在我步入社會后的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待我懂得如何逆境中集中力量,如何在看似平淡處發現價值……
我靜下心來,讓姐姐、弟弟都安靜下來,給他們講起我奶奶的石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