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解的情結。古往今來還沒有哪一種物質(zhì)的器具能像玉那樣得到人們高度的關注,世界上也沒有哪個國家和民族對玉傾注了如此無比深廣的情致,玉乃石之美者,自從原始初民稚拙地打制石器過程中,驚喜地發(fā)現(xiàn)這些晶瑩異彩的美石并深深地愛上它的那時起,千百年來,人們頂禮膜拜神靈、占卜問卦上蒼、乞求風調(diào)雨順、祭祀加冕、求醫(yī)問藥、婚配嫁娶、喪葬出殯……玉無處不在。先民們用玉、愛玉、敬玉、佩玉、賞玉,甚至以玉比德,賦予玉神圣的禮儀功能。
在北京北三環(huán),就有一座欣賞玉器精品的好去處——神玉藝術館,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京城龍脈中軸線上的一座地標性文化建筑。如果不是石頭上的這幾個大字,很多人不知道這座外觀普通的寫字樓里有這樣一個藝術館,這里珍藏著數(shù)千件中國歷代玉器藝術精品。
走進神玉藝術館,就進入了一個玉文化的世界。從“雪中送炭”到“老子出關”,從“和合二仙”到“大象無形”,從“乾隆貼金彩繪青玉四方瓶”到“十八羅漢青白玉山子”……無論是帝王將相把玩過的宮廷珍寶,還是失傳已久的金彩玉,每一件藏品都是不可多得的傳世之品,蘊含著不可估量的歷史、文化價值。
在幾千件的玉器中,“雪中送炭”翡翠擺件被作為神玉藝術館的館標。作品年代為清代,長52.5厘米,寬18厘米,高29厘米。作者“量料施工,因材施藝”,利用玉質(zhì)綹裂的走向順勢進行雕刻。以俏色手法,把翠綠色表現(xiàn)成老者身下的坐墊,墨綠色則被雕刻成木炭,瓷白色部分被處理成覆蓋的積雪。牛的四蹄穩(wěn)健有力,老者則駕車行進在凜冽的風雪中,整個構圖表現(xiàn)出一種頂風冒雪、奮力前行的動勢。
神玉藝術館館長王偉斌介紹:“之所以選擇‘雪中送炭’作為鎮(zhèn)館之寶,因為這件作品大美,從藝術價值來說是巧奪天工;但大美背后弘揚的是一種大愛,助人為樂,雪中送炭;大善的底蘊是大德,大德的最高境界是大道。所以這件藝術作品把大德、大道、大善、大愛、大美,完全覆蓋,并且弘揚得淋漓盡致。這是極為難得的藝術作品,所以我選擇它作為我們的館標圖騰。”
中國人自古便有崇玉、尚玉的傳統(tǒng)。以孔子為創(chuàng)始人的儒家學派,更是繼承并發(fā)揚了西周以來“比德于玉”的思想,賦予玉許多美德,將玉道德化,玉德觀念逐步流行。王偉斌從感知晶瑩潤澤的玉,聯(lián)想到風物的美好、人物品格的高尚,直至上升到君子德行操守的標準。
玉也由天下至美之物,發(fā)展到萬有通靈之神、人間至貴之寶,是美德的化身。王偉斌說,他甘愿當一個玉的傳承者和守護者。“百年后我們都不在了,但玉對人的教化、引導人積極向上的價值和意義一直都存在。我不是這些珍寶的擁有者,我有責任和使命去弘揚和傳播中華玉文化,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和認識它”。
中國正致力通過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來提高國家軟實力和競爭力,進而推動整個民族的復興。王偉斌說,文化復興是一個民族復興的根本性保障,中華文化復興需要一個載體,而“玉”就是這個特殊的載體。身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王偉斌在提案中建議,將“玉文化”與“和玉精神”作為實現(xiàn)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符號,通過傳播玉文化凝聚中國精神,打造國際形象,讓“和玉精神”成為新時代的文化精神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