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明確提出: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因而,我們在布置作業時不僅要注重學生解題技能技巧的培養,更應把培養學生各種能力和創造精神的目標納入其中,從實際出發,多層次、多角度、立體化地確定作業目標。所以說數學作業的布置與批改,將影響到數學教學的效果。
一、數學作業的布置
(一)數學作業的布置要有針對性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新課標承認學生的差異,力求滿足不同學生學習的需要,因而作業也應因人而異,讓作業成為學生自己的作業,即以人為本的作業。所以在作業布置的過程中要緊扣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設計作業的內容和形式;針對學生的年齡、性別、愛好、志趣、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依據學生能力的差異,可以采用分層布置作業的方式;針對男女生興趣愛好的差異,可分類布置作業。
(二)數學作業的布置形式要有多樣性
1.愉快的繪畫式作業
結合教學內容特點,設計一些繪畫式作業,用繪畫的方式鞏固、應用所學知識。如在學完《圓的認識》《軸對稱圖形》這樣的課后,布置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設計一些相關的美麗圖案,然后做成展板在校內展覽。這樣的作業學生感到新鮮有趣,不但能鞏固所學的知識,而且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他們迸發出創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業變成一件件藝術品。
2.開放性的“自助餐”式作業
現實生活的問題往往存在于比較復雜的、信息不完備的現實情境之中,它的解決不但需要學生具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需要學生具有發散性的思維和創新的能力。為此,在設計作業時要將現實性和挑戰性相結合,設計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為目的的開放性的作業,使學生真正成為一個創新者。
3.有趣的游戲式作業
游戲一直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將所學的知識寓含于游戲中,可以提高學生作業的積極性。如教學完乘法口訣后可以設計“對口令”的游戲,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家長之間玩。學生在玩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知識的魅力、成功的喜悅。
4.生動的操作性實踐作業
小學生的思維往往處于具體運算階段,還不具備完全依靠推理等純抽象的方法獲取知識的能力,對于學習一些抽象的規律性的數學知識,教師應借助必要的操作活動。在操作中除了起到豐富學生感知的作用外,它更是探究、發現規律性數學知識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它通過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得到的現象、實物、數據,并進行分析、推理、判斷或計算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對作業的批改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作業評價的全過程
精心設計、布置作業,認真批改作業,能使師生雙方及時接受正確的信息,加快信息反饋的速度。只有師生共同配合,才能真正實現學生作業和批改作業的目的。關鍵是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師生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
1.隨堂批改作業
新課后一些課堂練習作業可當堂完成,采用即時反饋答案,當堂批改的方式。學生在作業時,教師做巡回輔導。這樣邊巡視邊修改,一般可批三分之一學生的作業。這樣效果相當好,對學生來說既可以讓他們及時知道對錯,又可以提高學生作業的積極性;對教師來說既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作業情況,又可以減少課外批改作業的時間。
2.小組批改作業
有些作業可以采用小組互相批改法,即把不同水平的學生安排成前后兩桌,每四人組成一個小組。小組內互相批改,并把批改的情況向老師匯報,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和自我評價能力。
3.師生共批作業
一般這種方法集中幾個學生典型錯誤的作業,教師把學生的錯誤做法板書出來,師生共同批改。通過這樣的共評,可以互相啟發,互相爭論,讓學生真正弄懂錯誤原因及糾正的方法。各種實踐資料表明,這種方法深受學生的歡迎,同時也大大提高了作業批改效率和再次作業的正確率。
上述幾點嘗試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變作業批改中教師的獨唱演員為導演,充分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參與到作業批改中來,提高了作業批改的效率。
(二)改變傳統作業批改符號,讓作業批改更科學、明確
每位學生做完作業后都迫切希望知道哪些做對了,哪些做錯了,哪些題做得有創新。而傳統的批改作業只打“×”“√”,不能認真分析學生的錯誤,找出學生發生錯誤的原因。在實際作業批改中我又設計了幾個符號,這些符號能使學生更清楚地發現,錯在什么地方,屬于哪一類錯誤,這樣便于學生訂正,節省改錯時間,也便于老師分析,找出錯誤規律,為今后教學作指導。實踐證明,利用多種符號合理組合批改作業,既有利于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也有利于學生接收更科學合理地作業批改后的反饋信息,從而有針對性地改正作業。當然教師還可以設計出其他更加有效的批改符號,目的都是為了達到更有成效的批改結果。
新課程的作業已不再完全是課堂教學的附屬,而更是重建與提升課程意義及人生意義的重要內容。作業將成為學生成長的履歷,激發著學生成長的積極情感、態度、價值觀,每一次作業都成為學生成長的生長點。作業將是學生具有鮮明的價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動,作業應當成為學生課外、校外的一種生活過程和生活方式,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也就應該成為一種生活態度,讓學生在作業過程中體驗幸福和快樂、苦惱和辛勞。這樣的作業就不再是強加給學生的負擔,而是學生成長的一種自覺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學習需要。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宿遷市經濟開發區三棵樹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