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是一門工具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的教學目的重在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的能力。《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習慣的培養是教育的重要內容,基礎教育要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小學低年級階段要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于是,我的研究從學生課堂表現評價的基礎上,延伸到對學生日常英語學習習慣培養的研究。尊重個體差異,關注每個學生的日常行為,及時對其行為進行評價,讓孩子贏在英語學習的起跑線上。
一、多元化的評價內容,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課堂教學中其主體地位主要通過自主體驗表現出來,學生學習狀態已成為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一部分。學生學習習慣的好壞,直接影響其課堂上的學習狀態。對學生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評價,有助于學生形成好習慣,并積極投入自主學習狀態。
有相關人士做過總結:“學生在課堂上的心境有三種:精神渙散,注意力不集中,主觀上不想學;注意力集中,但精神緊張,不善表達,主觀上想學好,客觀上效果欠佳;注意力集中,情緒放松,只管認真活動,不計成敗得失。第三種心境支配下的自主活動效率是最高的。”如何在課堂上照顧這三種心態的學生并盡可能地把學生的狀態都激發到第三種心境呢?除了要求把課堂活動設計得更有藝術和吸引力外,還應針對學生上課發言、參與活動、聽課等各種狀態設置課堂發言評價表和聽課評價表,以激發學生課堂表現欲望,從而養成一種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
二、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引導每個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
在評價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標準去評價。對優秀的學生提高標準評價,對差生要降低標準評價,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讓優生變得更好,差生慢慢變好。比如在聽寫單詞時,對成績好的學生要求不但要掌握藍詞,而且也要掌握部分黑詞;而對成績相對差一點的學生,只要求掌握重點的藍詞,甚至對其降低標準,只要能讀認識即可。評價時,要用不同的標準、公平的態度對待每個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現的機會。課堂上一定要根據活動的難易,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機會表現。如針對復習性的詞匯請成績差一點的學生朗讀,有創造性的情景對話就先請優生來表演,然后再請成績中等的學生重復表演。
從某種程度來說,評價是讓學生對英語保持興趣的方法之一。在我的課堂上不僅有我對學生的評價,也有學生對學生的評價,這樣一來就體現了評價的多樣性,不再是老師一個人簡單枯燥的good,well done等。比如在進行4人一組的say a rhyme比賽時,評判權交給學生,我要求評價的學生說出其認為這組好在哪里,如此學生自然地就在評價別人中學到了如何才能把rhyme說得最好。通過在課堂上的實驗,學生很喜歡這種學生評價的方式,增加了他們的興趣,并更能引起其他學生的注意力。
三、多元化的評價語言,讓學生在學習行為習慣的培養中獲得自信
用英語對學生進行評價,既可以讓學生在評價中感受到自信,同時也可以讓他們在評價中學會更多的英語表達。在學生英語掌握不多的情況下,一些簡單的課堂英語評價就可以讓學生激動好一陣子。比如,Good!Well done!A good job!An excellent answer!A creative idea!任何一種評價語言使用太久都會讓學生感覺疲倦,沒有新鮮感,起不了激勵作用。所以,教師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評價語言,盡量做到親切、真實,不同場合不同對象要使用不同的語言評價。
另外,評價的語言不僅僅是課堂上的口頭評價,還可以通過文字語言的評價來養成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我會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段來布置個性化的作業,比如,學生可以為作業配上相關的圖畫,也可以在作業后面向老師提問他想知道的有關英語的知識,還可以把自己自學的新詞匯或常識設計在作業里等。在進行批改時,我會根據學生不同的作業進行不同的評價和矯正。這樣的作業雖然自己會很辛苦,但學生很喜歡這項個性化作業。在課堂上,我會把設計得比較好的學生的作業展示給全班同學,共同分享這些新知,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新知的效率和積極性,更重要的是也大大地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在整個評價活動中,評價不是目的,而是要通過評價這種手段,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英語能力得以全面發展。因此我們的評價關注的必須是活動過程,對于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自始至終要給以公正、客觀、人文化的評價。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紫東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