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展開,給教師隊伍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機遇。但是課程改革的具體實施,歸根到底還是要依靠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教師本身是否素質高,直接影響到素質教育的成敗。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有效途徑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等,這種種要求表明,要搞好小學語文教育,最根本的是教師自身素養的提高。那么,小學語文教師應如何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呢?下面就來談談自己的幾點認識。
一、前提——更新意識
當今時代,是一個創造勃興、知識更新、優勝劣汰的時代。人類的知識增長加快,知識的更新期縮短。“研究表明,即使受過完備的高等教育的人,也必須每隔3~5年就系統地更新一次自己的知識,否則就會落伍。”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有知識更新的意識。
“更新”就是變更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擴充新的知識內容。小學語文教師要多閱覽各種和教育相關的報紙書刊,掌握語文教學領域最新出現的學術動態,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動向,以便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觀念。例如,運用大語文教育理念,找準課內與課外的連接點,使課外的活動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延伸、擴展和加深;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關心學生的內心需要,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注重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增加文化積淀,提升學生文化品位等等。
二、基礎——虛心學習
“虛心使人進步”,這是至理名言。于漪老師曾說的:“‘虛’才能容物,主宰自己的眼睛去看,主宰自己的耳朵去聽。否則,眼睛、耳朵總像蒙上了障礙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就會看走樣、聽走音。”“虛心”是鞭策自己前進的動力,作為一名現代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是把“虛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向同行的專家甚至是同事學習,學習他人的優秀教學方法、教學經驗和他人是如何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的,其基本途徑就是多觀摩優秀教師的模范課,多閱覽各種語文學科領域的優秀書籍。陶行知先生說:“教師必須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
語文教師除了向他人求教外,還必須跟上時代的腳步,學會自學。語文教師的自學,主要是閱讀。閱讀的內容包括語文專業知識、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方面的知識,以及與專業有關的科學知識。尤其要把握專業領域呈現的新趨勢,如兒童文學的新作品的問世,語言知識細節的辨析等。這些都是小學語文教師自學的內容,都是有利于語文教學的,比如講授一篇科普性質的說明文,如果你自己都搞不懂課文的內涵,還如何教會學生深刻地理解呢?語文教師要真正養成閱讀的習慣,培養濃厚的讀書興趣,才能從書本上汲取豐富的營養,開闊眼界,讓思維更敏捷,語言更優雅,從而使教學工作得心應手。
因此,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只有清楚地認識自己,才會發現需要虛心學習的內容很多。
三、保障——實踐與科學研究齊頭并進
1.實踐
實踐出真知,但實踐又需要理論做指導。語文教學實踐不是想怎么辦就怎么辦的,必須得有先進的理論做指導,才能減少盲目性,提高有效性。語文教師的學習,目的全在于指導語文教學實踐。在理論指導下從事自己的語文教學工作,要一步一回顧,重視總結、善于總結,吸取經驗教訓,使自己今后的路走得更好。執教要有大綱意識,體現目標恰當、內容適宜、結構合理、方法科學、技能規范、效果明顯的要求。總結經驗要善于選擇角度、善于剪裁內容,要選擇實踐中感受最深、最有體會的內容,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
2.科研
小學語文教師的科研主要是結合教學實踐,對特定的課題進行專門的研究,從中抽象出符合實際的科學結論。這是語文教師提高自身水平的一條十分重要的途徑。進行科學研究首要的是選好課題,然后進行實驗活動。實驗活動,要制訂實施方案,安排實施步驟,選定實施方法,檢測實施效果。實驗前要調查研究,實施方案要目標明確、步驟清楚、切合實際、易于操作。實施過程中可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方案。教師應以研究者的姿態出現在素質教育的舞臺上,從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行研究。在科學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素養。
科教興國,教育先行;振興教育,師資先行。在新課程標準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不斷接受新知識,要具備深厚的知識底蘊和扎實的業務基本功,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素養,來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只有這樣,教師在教學中才能厚積薄發,旁征博引。學生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在科學的殿堂里探秘。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發展中心組織.走進新課程:語文分冊,2010.
[2]郭根福.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 江蘇省太倉市沙溪鎮歸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