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學過程應該是在教師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合作方式,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之中。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我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從被動答辯轉化為主動生疑
受應試教育的束縛,當前的語文教學普遍是“我講你聽,我問你答”的注入式教學模式,學生圍著教師的指揮棒轉,疲于接受,被動吸收,感悟、體驗的空間甚少,當然談不上富有個性色彩的閱讀研究了。我們要抓住這一契機,組織學生交流,篩選出有價值的問題作為研讀課題,研究的信心自然被有效激起,學習效果就會事半功倍。如教《蘑菇該獎給誰》一課,我先將自制好的兔子、烏龜、駿馬的頭飾分發給學生,讓他們模仿這些動物跑步的動作。揭題后集中學生的注意,喚起他們疑問的生發,并篩選出中心問題:小黑兔與誰跑步比賽得了第一名?小白兔與誰跑步比賽落在后面了?兔媽媽把蘑菇獎給了誰?為什么?促使學生與已有經驗形成強烈的認知沖突,從而急切地投入到文本的研讀之中。
二、從教師講授轉化為學生探究
知識不是給予的,而是學生通過積極主動的構建積累而形成的。對于課題的探索,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交流,不要照搬教參資料,包辦代替。更多的只需傾聽、關注、組織,以及疑處指經、淺處掘深的指點。
如教《做什么事最快樂》一文,學生自釋題時,自然而然地生發“做什么事最快樂”的疑惑。這時,我并不直接釋疑,而是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分組討論、集體交流。只點撥“做對別人有用的事,你就會覺得最快樂”的含義——做好事,無私奉獻,就會領悟到人們尊重、社會贊譽的快樂。從而挖掘到教材實質,讓學生融入作者的情感體驗之中,紛紛發表感慨:“我幫王晶拾起鉛筆,他說謝謝,我覺得高興。”“我替奶奶送茶,奶奶夸我真乖!我感到快樂”……
三、從答案唯一轉化為感受多元
《春到梅花山》一課,描寫了報春花——梅花開放,人們觀花的喜悅場景。圍繞“花兒為什么會開”我組織學生展開討論。
甲生說:花兒睡醒了,就開了。
乙生說:花兒睡醒了,把腳一蹬,頭頂破了花骨朵兒,就開了。
丙生說:花兒睜開眼睛,想看一看,有沒有小朋友在摘它,就開了。
有個小朋友站起來問:“老師,您說花兒為什么會開?”我沒有把“春天來了,花兒沐浴著陽光雨露就開了”的唯一答案告訴學生,而說:“花兒看見我們小朋友這么聰明,活潑可愛,它笑開了。”
不同的閱讀主體對同一文本的理解烙印著多彩的個性特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我們要愛護學生的這種“奇花異草”,讓文本的研讀更具創新意識。
四、從獲得結論轉化為自我求解
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目的并不在于消除疑問,解決問題,而是要不斷激起學生問題漣漪,使感知得到不斷深化,形成自己的觀念。那種“帶著問題上課,畫上句號下課”的認識是與課改實驗、創新教育、創新人才培養相違背的。
我們認為,課堂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一個端點。每一堂課的結束,不但要使小學生充滿喜悅與滿足,而且要做到讓他們充滿激情地投入到更廣闊的自主探索空間,來回應、拓展課堂生活。
如教古詩《鋤禾》后,讓學生觀察:爸爸、媽媽下地干活是怎樣的情況?教學《司馬光》后,讓學生想一想:故事還會有什么樣的結局?教學《烏鴉喝水》,讓學生回家做個小實驗,并想一想:用其他辦法也可以喝到水嗎?諸如此類,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淮城鎮魚市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