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是激勵人們行動達到一定目的的內在心理機制。學生的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因,小學生的學習是以直接需要為主。如為了得到高分數、取得教師的表揚、家長的夸獎、同學們的稱贊等等。這樣的學習動機可變性強,遇到挫折、遭到冷遇、挨了批評就灰心,學習成績下降,逐漸產生厭學心理。要克服這種心理障礙,就要善于引導,激發、培養學生正確、持久的學習動機,在學生內心深處點燃希望的火花,不斷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達到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目的。如何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誘發學習動機
興趣是兒童認識需要的情趣表現,是兒童主動探索知識的心理基礎,更是注意的重要源泉。教師要把學生引入所提問題的情境之中,設計有新意、有趣味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探索的熱情,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獲取,從而促進學生的認知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諧、穩定地發展。例如在進行“三角形內角和180度”教學時,學習新課前,在學生測出任意一個三角形的兩個角后,教師能很快報出第三個角的度數。反復驗證,準確無誤。學生驚嘆之極。在學生困惑不解、急于知道其中的奧妙時,引入新課,就會在學生心理上形成主動獲取知識的最佳狀態,那么學習新課必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創設操作情境,形成學習樂趣,誘發學習動機
在教學中適當增加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學生在多種操作過程中,調動多種感官一起參加活動,使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節奏地交替,提供充分的感性認識,促進學生把外界的運動與內隱的思維活動緊緊地聯系起來,強化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記憶,通過看、聽、摸、折、剪、擺、畫等實際活動,引導學生從直觀操作到形象思維,探索規律。如教學“三角形內角和180度”時,引入新課后,學生的思維已由潛伏狀態進入到活躍狀態,教師就讓學生自己動手量一量任意一個三角形的三個角的度數,再算算是多少,然后再動手折一折、拼一拼,從中發現任意一個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度數和都是180度,從而得出結論“三角形內角和180度”。通過操作,總結出規律,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親身嘗試學習樂趣的同時,又激發了求知的欲望,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情境,明確學習目的,誘發學習動機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學會在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中運用數學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處處離不開數學”,要養成事事、時時、處處運用數學知識的習慣,調動他們主動學習數學知識、創新性運用數學知識的積極性,從而誘發學習動機。例如,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我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你今年幾歲啦?多高呀?身體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誰重……這些都是小學生經常遇到的問題,而要準確地說出結果,就需要他們量一量、稱一稱、算一算,這些都離不開數學。在高年級的教學中,學生學習了按比例分配后,就讓學生計算自己家庭里的水電費;學習“利息”后就讓學生親自到銀行存款、取款、算利息等等。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自己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數學走向生活。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有效陣地,采用有效的手段,誘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的認知活動伴隨著豐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緒、強烈的求知欲望而變得感知敏銳、想象豐富、思維活躍,達到全面素質的提高。
(作者單位 河南省南陽市油田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