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時下大多孩子都很聰明,學習也非常用功,尤其擅長記憶,課本上的對話可以與老師對答如流,脫離了課本上的句子,學生就成了啞巴,這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口語交際存在太多的障礙。以下是打破束縛學生開口說英語的障礙的幾個策略。
一、擴大詞匯量,消除詞匯恐懼(掌握的詞匯量少,不能夠表達自己的愿望)
英語的詞匯量大約在55萬,然而普通的美國人基本上只用到兩千個單詞就基本完成了95%的交流功能。所以這僅僅是認識的誤區(qū),小學生校園交流如果每學期能完成課本上涉及的24~28個情景交際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情,詞匯量足夠多了。
“試圖弄懂句子中每個單詞”那是不可能的,經常認為“抓住句子中每個單詞才能正確理解對方”,這顯然也是不對的。成人或者英語水平高的人說話時運用了大量的句式、語法、修辭,所以“抓單詞聽意思”是最常用的聆聽方式。
二、大量輸入,消除語音恐懼(總是擔心自己的口語是不是準確、優(yōu)美)
“朗讀單詞時,元音上存在明顯的錯誤,單詞重音混亂,將某些單元音誤讀為雙元音,而將雙元音誤讀成單元音”。學生在元音發(fā)音上的錯誤相對集中。造成這兩者混淆錯誤的主要原因是學生沒能掌握元音的發(fā)音要領,將單個音發(fā)錯,并且在單元音后面綴上多余的音。教師只要在授課過程中清楚地介紹每一個音的發(fā)音方式以及發(fā)音部位就能克服以上不足。
“與漢語中某些發(fā)音類似、但有所區(qū)別的輔音易受漢語發(fā)音的影響而出錯,如拼音s,z,t,d與/s/,/z/,/t/,/d/部分學生讀不出漢語中不存在的音如/?奩/,/?廾/,/θ/?!陛o音教學時,教師應當詳細講解英語發(fā)音的方式及其與漢語相似音的辨析,這些細微的差異,在教師教學過程中是可以預測和避免的,教學語音時要逐一檢查學生的發(fā)音并及時糾正,以免錯誤發(fā)音得不到及時糾錯而形成“錯誤僵化”。不能流利地朗讀語句,讀不出正確的意群。
學生朗讀過程中讀破意群以及語音語調方面的不足是一個綜合問題,大多是由語音和單詞的錯誤造成的,當教師幫助學生解決了單個音的發(fā)音問題和單詞的讀音問題以后,讀破意群的地方將大大減少。而改善學生語音語調是一項長期訓練,學生需進行大量的模仿練習,并且懂得句子層面上的發(fā)音技巧,還要注意句子的重音,即在口語表述時并非句子的每個詞語都使用均等的力氣。
三、朗讀背誦,消除語法恐懼(擔心自己的語法錯誤,不敢張嘴)
學生和我們一樣有著同樣的感覺,當我們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總先思考:這句話的語法正確嗎?趕緊在腦子里檢查并確定這句話是否有語法毛病,然后修改用詞,尋找語音,弄得我們一下子就張不開嘴了。其實英語只是一種交流的工具,一定程度上說,要學會運用這個工具,不需要太多在意語法。當然,好的語法自然能夠更恰當?shù)厥褂眠@個工具。但是,如果語法已經影響到你運用英語的信心時,那時就要提醒自己:英語是為了交流,如果能夠實現(xiàn)這個目的,即使語法和形式不完美也沒關系。
現(xiàn)行的英語學習程序卻恰恰相反,因為考試,學生不得不先學語法、句式和時態(tài)等語言規(guī)則。教師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一開始就想讓學生說一口規(guī)范的、標準的英語,殊不知這些規(guī)范反而成了孩子們英語學習的障礙。學生們一門心思跟這些規(guī)范較勁,“語不規(guī)范,死不張口”,哪里還敢說話?就是說出來了,恐怕也不會是“口語”,頂多也只是把標準的書面文字念出來,很“文言”。
現(xiàn)在的學生學英語很吃苦,考分很高,可一到真槍實刀地使用往往就啞了火。語言就是供人說的,而學語言不是為了“說”而是為了應考,這種背離了本質結果的學習必然就是事倍功半。如果我們的教學設計完全圍繞著“說”而展開,這就使語言學習回歸了本質。為此,以“語境”為起點,創(chuàng)設出語言生命的土壤;以不間斷的交流為維持英語學習的生命動脈;以創(chuàng)辦“英語角”“開放式早讀”“英語故事會”為鞏固和復習的平臺;讓英語教師進入校園,時時處處用英語交流,讓“說英語”“學英語”成為學生的誘惑無處不在;讓孩子感到“不得不說”,而不去顧及什么語法,先開口模仿著說起來,哪怕犯了錯也沒關系,錯了再改。一所小學校,七個年級,有四個年級每天都在說英語,這既創(chuàng)造了一道風景,也積淀出了一種校園文化。
消除恐懼的唯一方法就是:無所顧忌地大聲說出來,不管場合、不管對象,沖破障礙,趕走恐懼。曾經風靡全國的李陽瘋狂英語、成功“語言自然學習法”的石家莊外語翻譯職業(yè)學院的理念也是如此。語言具有諸多方面的功能,而其中一個重要功能是交際功能。聽、說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基礎,因此聽說能力是語言中應該培養(yǎng)的最基本的應用能力,口語表達還是衡量英語水平高低的一個外在的、直觀的、不可或缺的方面。在和人交際之前,我們必須要提高自己的英語口語能力。
注:本文系“農村小學校創(chuàng)辦微型TIP探索”課題成果,課題證號:BY【2010】G033。
(作者單位 甘肅省景泰縣卡森希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