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材料,是學生進行字詞句段篇等基礎知識學習和聽說讀寫基本功訓練的主要憑借。但是,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它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才會真實、有效,才會更加精彩。
一、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教學內容
教材受著地區差異、學生差異和教學環境差異的影響,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打破教材限制,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如在教《找春天》一課時,在三月份,我們當地的氣候還乍暖還寒,如果按教材的編排順序,那這一課只能是“紙上談兵”。在課文學完后,我還讓學生續寫了《找春天》,學生抓住了身邊春天的一些景象,寫得十分生動、貼近生活。
二、補充教材內容,加深理解
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通常都要對教材進行鉆研和加工處理,適當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刪減、增補等。
在教《蜜蜂》一文時,做了這樣的教學設計:課堂上,我抓住課文重點內容設計了一個表格:
學生完成這一表格后,對課文內容也就有了基本的理解,學生對于文中描述的“蜜蜂有著超強的記憶力”很感興趣,于是我讓學生把搜集的有關蜜蜂的資料拿出來充分閱讀交流,讓每個學生都對蜜蜂多一些了解。之后,我還讓學生以《蜜蜂的自述》為題,結合課文和所閱讀的資料以第一人稱來介紹蜜蜂,這樣一來,本課既體現了以教材為本,又超越了教材本身,突破了課文的局限性,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三、拓展教材內容,展開想象
創造性思維是學生創新的基石。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鼓勵學生與文本對話。
如教三年級的《找駱駝》一文,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我們來假想一下,如果當時商人沒有找到駱駝,你還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幫助商人找到駱駝?學生各抒己見。于是我又引導:“如果讓你幫著商人寫一則啟事,你要交代清楚哪些內容呢?”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幫著寫一份尋物啟事。學生很有興趣,不僅語言得以訓練,也鞏固了文章的內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要學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師要大膽對教材進行合理整改,使課堂教學更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煥發其美麗色彩!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化縣快大茂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