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我常見一些語文教師案頭堆放著一摞摞作文本,倘若你拿過來審視一番,即使你的脾氣再好,也得搖頭皺眉——文面不整潔另當別論,錯(別)字連篇、不知所云,叫你哭笑不得。像這等劣作雖然代表不了現代農村小學生的總體寫作水平,但多數學生作文處于應付了事、東抄西摘、空洞乏味的殘次品檔次。這里僅就小學生作文訓練中存在的幾個帶有共性的問題談談個人看法。
一、片面追求數量,忽視質量
質與量是辯證的統一體,量化管理在評價個體或整體業績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世上從來就沒有過包治百病的良藥,良醫則“病萬變,藥亦萬變。”而作文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的自覺活動,與其讓學生在老師的壓力下,被動地去完成每學期大、小作文各八篇(一般學校都是這個指標)的任務,不如全方位地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他們形成一種欲望,“在迫切要求下”自覺地練筆,或許會大大地超出量化所限定的數量。
實踐證明,學生一旦對作文產生了興趣,不但可以超越量化所給定的數量,而且可以寫出不斷升格的佳作。如果我們機械地用數量來強制學生去完成作文任務,往往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于是就東拼西湊、應付了事。有時老師本身對這種管理方式抱有成見,明知學生的大作不成規矩,迫于所限定的數量,也只好睜只眼閉只眼,浮光掠影地審視一下,找幾個錯別字,違心地加上幾句“書寫工整,內容充實”或“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或“觀點鮮明,中心突出”等諸如此類的評語,就算大功告成。這種訓練方式,即使一學期完成上百篇,對于學生的培養能力、開發智力又有何益!
二、學生照抄照搬,內容千人一面
照抄照搬,千人一面,幾乎是農村小學生作文中的通病。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我發現相當多的學生作文、記人,則從他人的肖像描寫中將“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拿過來,鑲嵌到所寫者的臉上,再把另一個人的穿著打扮剝下來,穿戴到主人公身上,接著再到雷鋒、邊強等英雄模范那里,借他點先進事跡,似你像他的典型形象就拼湊了出來。而記事,就更好辦了,編造、抄錄一兩個事件,文后續上個“這件事使我如何如何”的尾巴了事。
記敘文多半是這樣,其他文體亦然。因此,我們提倡多讀多練。讀,要朝博覽群書的方向努力,不可只局限于課文。凡是擁有諸多讀者的作品,必定有他獨到之處。法國作家莫泊桑有句至理名言:“寫別人沒有發現和沒有寫過的東西。”因為只有這樣的東西,人們才感動新鮮,才愿接受。
三、學生曲解說與寫的關系
我曾把學生作文進行比較,發現有的學生作文句子通順、感情真實,基本沒有啥語病,但大多數學生作文思維混亂、感情失真、語無倫次。針對這一事實,我和同學們討論、交流,結論很簡單:寫文章不同說話,要講點文采,要咬文嚼字。
其實,寫文章只是把要說的話付諸文字而已。初練寫作者,先要把話寫通,后要把話寫好,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說,手就怎么寫。如果寫出的東西平易近人,讀者就可能買你的賬。文章不同于物質產品,推銷不了,就是廢品。因此,必須正確理解說與寫的關系。
以上是我針對農村小學生作文訓練中存在的幾個問題提出的一些粗淺看法,也許是一孔之見,懇請同仁提出批評意見。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阿榮旗亞東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