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的建議,也是新課程改革形勢下的數學教學與傳統數學教學的本質區別。在數學教學中應用“活動教學法”,可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活動,使學生有更多機會表現自我,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本學年我進行了“活動教學”的課程實踐,讓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學習,提高了教學效率。
一、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開展數學競賽活動
小學生具有好奇、愛動、爭強、好勝的心理特征,根據這一心理特征,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一些群體形式的數學競賽活動,給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鼓勵學生相互競爭,進而培養創新意識。例如,在一年級學習了《認識物體》(即簡單的幾何圖形)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拼擺各種圖形,如機器人、房子、金魚、蝴蝶等。對于拼擺圖案較為新穎且富有想象力的小組頒發小發明獎,并給全組同學發智慧果小獎品,讓最后勝利者走進“智慧屋”中當智慧小明星,讓學生感受收獲的喜悅,從而大膽學習,大膽創新。
二、聯系實際,開展教學活動
比如在教學11~20各數時,可以這樣來創設情境:你們幫爸爸、媽媽買過東西嗎?想買一本標價為11元的書,你準備怎樣付錢?怎樣付錢既簡單又不用營業員找錢?然后讓學生借助生活經驗,畫一畫,議一議,說一說,將日常買東西的方法再現出來。最后進行對比,看哪一種付錢方法最簡便,從而體會一個一和一個十合起來是11。像這樣把數學和生活融為一體,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了數學有用,從而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又如在學生學過初步估算的基礎上,我教“兩位數加減法的估算”一課時,先出示一個體育用品“排球”,讓學生猜一猜它的價格大約是多少元?有的猜大約是50元,有的猜大約是30元,還有的猜大約是40元。我說這個排球的實價是37元。哪位同學猜得最接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標出排球的實價,并依次出現羽毛球拍、跳繩大約是多少元?標出羽毛球拍22元,跳繩8元。繼續提問:“剛才我們在猜物品價格的時候就用到了估算。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兩位數加減法的估算,學校馬上就要開運動會了。如果要買這三樣體育用品,大約要多少錢?體育老師帶了100元錢,夠嗎?”學生通過分組合作交流后,都說出了不同的估算方法。有的說:“我是這樣算的,排球價格大約40元,羽毛球價格大約是20元,跳繩價格大約是10元,這三種加起來是70元,因此,買這三樣體育用品,帶100元夠了。”學生通過想一想,議一議,算一算,把數學課的知識與平時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覺得學了數學非常有用,增強了學習的動力感和自信心。
數學課堂采用“活動教學”,給學生動手的時間、思考的空間、探索知識的機會,能讓學生自由快樂地得以拓展和舒張,使他們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理解力大大提高,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 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古龍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