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閱讀了管建剛老師關于作文方面的著作,學習到管老師的作文教學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他認為,作文的內在動力源自于表達與交流的熱望。但本人所任教的是二年級學生,諸多情況與中高年級的習作教學有所不同。于是,我也嘗試著自己的“作文教學革命”,嘗試換一種方式,激發學生寫的興趣,讓學生樂寫、愛寫。
管老師所言:幾乎每一個作家都說,日記對他的寫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日記是發現、開掘“寫作金礦”。從一年級下學期開始,我就嘗試引導學生寫話。一是讓學生鞏固學過的漢字,擴大識字量;二是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和感受的能力。但設計日記本以后,由于缺乏系統的指導和跟蹤,收到的成效甚微。如何才能讓學生主動、愉快地去寫作呢?
寫話也好,習作也罷,都應該從兒童的心理特點入手,設計最能調動兒童的一種含有游戲精神的方式,激發其寫作興趣,才能“柳暗花明”。反思我當初讓學生寫日記為什么總是以失敗收場,正是因為對學生的日記給予了過多的干預,完全忽視了學生本身的情感和生活,學生失去了寫的興趣。
但“穿新鞋,走老路”還是必要的。我向管老師借鑒,在班上實施了《每日簡評》活動,每位學生派發一本新的課文本,在科目一欄寫上“每日簡評”,學生對這一個名堂,可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呀,經過我一番生動活潑的游說,孩子們都覺得很新鮮:老師提出的要求也不高,每天就寫30個字,不費工夫就能完成啦。學生就嘻嘻哈哈地接受了,一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樣子。
當天晚上,學生很自覺地寫上了日期,寫了自己當天的學習生活。第二天,我馬上收了《每日簡評》,盡管有些學生字跡較為馬虎,有些學生不會使用標點,有些……總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但他們總算都寫了,都達到了30個字的基本要求,也都讓家長看了,簽上了名。
為了使學生不感覺到《每日簡評》是一種負擔,我把“只獎勵,不強求”作為引導原則。讓我驚喜的是,他們對寫作的熱忱遠遠超出了我當初所能想到的,尤其是那些優秀生,他們的表現已遠遠超出了我當初很單純的目的。由于孩子們寫的是真實的生活及個人感受,所以,他們的作品充滿著童趣。我相信,只要教師引導得當,家長全力支持,使學生保持著高漲的習作情緒,學生、老師家長都將會有更多、更好的“新發現”。
過去寫日記,學生總不愿意,《每日簡評》實際只是換了個名堂,效果卻大不一樣了。學生鄧鈺怡的家長甚至打來了“求救”電話,“老師,過去叫小怡寫日記,難過上天呀。現在叫她吃飯,她竟說:‘媽媽,我在寫《每日簡評》,停不了手呀。’”有時候,同是一件事,做的方式不同往往會給人一種新鮮感受。并且在行為的過程中,我經常給予適當的指導和鼓勵,學生就能保持高漲的情緒、行動的持久性。
我想:只要真正從學生的需要出發、生活出發,加以藝術性的引導,一定能讓學生樂寫、愛寫。
(作者單位 廣東省東莞市橋頭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