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是我國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新途徑,它對提高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都有著重要意義。在小學計算機教學過程中,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是完成教育目標的必要條件。
一、從游戲引入新課,變“枯燥”教學為“趣味”性教學,引導學生打開計算機“大門”
學習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科學文化知識和不斷探求真理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是推動學習的強化因素。事實證明,有興趣的學習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可以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小學生學習計算機最主要的特點是好奇、好動、好游戲,根據這一特點,我把計算機新課的開端寓于游戲中,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并在學生濃厚的興趣中揭示主題。練習鼠標的操作是相當枯燥的,讓學生直接練習必然無法調動學習積極性,在教學鼠標的各種基本操作時,我利用Windows自帶的掃雷游戲和五子棋游戲,讓學生不知不覺地就熟練掌握了各種基本操作,學生學習起來自然感覺輕松多了。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還可以促使他們自覺地去學習計算機。
二、教給學生正確的操作方法,還學生主體地位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在計算機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的重心不再只是學會知識,而是要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掌握方法以及培養能力,包括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提升。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充滿想象、不斷創新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科學嚴謹、有計劃的動手實踐過程,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計算機課程是中小學一門獨立的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性學科,可為學生適應現代信息社會中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一條普遍的教學原則,在小學計算機課教學中也不例外。計算機學科是一個應用性和工具性學科,操作性和實用性都很強,并且計算機技術發展非常迅速,能很快將新的技術應用于社會,計算機課中的操作更是舉不勝舉。要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就必須教給學生正確的操作方法,達到學生能獨立思考、自主操作,遇到疑惑主動提出、舉一反三的目的。
三、教學方式藝術化,學生學習輕松化
按大綱要求,三年級以上的學生應該學習計算機,而這個年齡的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階段,課程中許多必須掌握的知識,是十分單調、枯燥、難懂的,如,專用名詞術語“菜單”“前景色”“背景色”等,如果教師用平淡的語言講解是很難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且很難讓學生理解。但是如果教師在上課時巧用生活實例,進行藝術化教學,就能突破難點,幫助學生輕松理解。如講“菜單”時可打比方:我們要在飯店吃飯,首先要拿“菜單”點菜,你點什么服務員就上什么;而計算機里的“菜單”也是一樣,你想干什么你就告訴它,讓它來執行你的命令;當講畫圖中的“前景色”與“背景色”時,老師就用戲劇院的舞臺布置比作背景色,而用舞臺上活動的人比喻前景色,這樣一來難懂的知識也一下子解決了。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深深體會到,小學信息技術知識雖不難,但要上好這門課卻不易。作為教師的我們要正確把握小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接受特點,科學靈活地采取形象化、游戲化、兒童化的教學手段,充分利用便于小學生掌握的語言和教學方式,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及操作技能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去。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化市通化縣朝鮮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