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如何數星星,這是間接學習;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自己一顆一顆數星星,便是體驗學習。兩種學習的效果一比,后者肯定優于前者,因為后者是學生親身經歷、感受到數星星的快樂,體驗到數星星的技巧。每個學生可能還會有不同的感受和技巧。這種學習活動不僅激活了學生的認知層面,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層面,是知情合一的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著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體驗;觀察;發現;操作;傾聽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
所謂體驗,就是個體主動親歷或虛擬地親歷某件事并獲得相應的認知和情感的直接經驗的活動。讓學生親歷經驗,不但有助于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教師要以“課標”精神為指導,活用教材,進行創造性的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的價值,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我談一下在教學數學一年級上冊(人教版)“認識物體與圖形(立體圖形)”的心得體會。
教學這堂課是在10月中旬,也就是學生從幼兒園踏入小學才一個多月的時間,學生還不太懂規矩,也不知道怎么配合老師,所以上這堂課,我考慮到了他們的心理特征及這節課的教學要求,設計了大量的游戲。
通過多次做游戲,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觀察、操作活動中,充分感知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體的特征,有利于學生形成立體圖形的空間觀念,這是本課的一個特色。針對一年級學生很難認真“傾聽別人講述”的情況,在課始、課中采取鼓勵的方式要求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課尾還對自己進行自我評價、頒發小禮品,本節課從始至終都注重了學生認真傾聽的良好習慣的培養。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在較好地直觀認識立體圖形的同時,觀察、比較、抽象思維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意識都得到了發展。
在課堂的開始,為了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我用多媒體先出示了一個大袋子,里面有送給小朋友的禮物。袋子里的東西又蹦又跳,就是不肯出來。我故意說:“還不愿意出來呢!大家掌聲歡迎一下他們吧!”學生立刻熱烈鼓掌,情緒馬上就調動起來了。
在考慮到有時學生會在練習題中遇到三棱錐,在給出的禮物中也出示了三棱錐,并在分禮物時提問:“好像有一個禮物和其他的東西都不一樣,是哪一個?”再告知他們叫三棱錐或者三棱柱。
為了給孩子們最直觀的感受,我讓他們拿出了自己準備的各種立體圖形,先自己摸一摸、看一看,再跟同桌說一說他們各自有什么特點。
在放手讓學生操作過程中,我仔細巡視,發現雖然課堂顯得比較吵鬧,但是學生都鍛煉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多學生都是邊摸邊說,有些孩子表達不準確,我及時進行了糾正。
在匯報過程中,一年級學生很難認真傾聽別的同學的講述,我一直采取鼓勵的方式要求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并給找到各個圖形重要特征的孩子頒發了小獎品。
電腦博士出示了各自圖形的特征,這節課的重難點就是明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區別、圓柱與球的區別。
在圓柱與球的區分中,我提了一個問題:“我們都知道球是圓溜溜的,很容易滾動,那圓柱容易滾動嗎?”
學生的回答產生了矛盾,有的學生說容易滾,有的學生說不容易滾,為什么會這樣?學生很快說出了原因。
接下來,我選取許多學生生活中熟悉的物體,先讓學生摸一摸,說說自己的感受。有的學生說是軟的,有的學生說是硬的,還有的學生說是圓的,還有的學生說是有角的……這樣,讓學生在看不到的情況下通過觸摸進行體驗。
學生經歷了一個創造性的活動過程,他們充分體驗到球會滾動、正方體和長方體的每一個面都是平的、圓柱體有平的和能滾動的兩種面這些事物和圖形的特征。
這樣既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學生迅速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也讓學生在操作中發現物體和圖形的特征,使情感體驗在感悟中獲得發展。
(作者單位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二十七中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