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節課的開始就像整臺戲的序幕,它仿佛是一首優美樂章的序曲。新課的導入導得好,就會引人入勝,燃起孩子們求知的欲望,收到先聲奪人的功效。針對小學數學新授課的導入方法談一些淺見。
關鍵詞:生活;故事;懸念;情境;操作;以舊引新
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對于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人們對于事物的整個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為中心形成的。所以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據這一理念我們知道,導入是小學數學新授課極其重要的環節。良好的新課導入,能迅速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使學生自然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下面針對小學數學新授課的導入方法談一些淺見。
一、聯系生活式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因此,在新課導入時,我常常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讓學生體味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從而使學生不再覺得數學是皇冠上的明珠高不可及,原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例如:在教學“認識物體”時,我讓學生從家里帶來茶罐、牙膏盒、魔方、球等物體,這些都是學生所熟悉的,告訴他們這些物體的形狀分別叫什么,學生也容易記住。又如教學“比例尺”時,我就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老師準備去杭州旅游,我看看地圖就知道了常州至杭州的實際距離,你們知道是誰在暗中幫助了我嗎?”從而讓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故事激趣式
“故事是兒童的第一大需要。”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生動有趣的數學故事不但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帶給學生富有哲理的思考。因此,新課的導入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有趣的數學故事中明理。
比如在教學“分數基本性質”時,我編了這樣一段童話:一天,猴媽媽得到了三個同樣大小的餅(演示三個圓紙片),她把三個餅分別平均分成了4份、8份、12份,讓三個孩子分別取其中的3份、6份、9份(板書),話音剛落,三只小猴子瞪大眼睛望媽媽,好像在說:“媽媽今天怎么啦?一個個各不相同,以前媽媽可從不偏心呀!”猴媽媽看透了小孩子們的心思,神秘地笑了笑說:“孩子們,媽媽的分配公平嗎?為什么呢?你們好好想想吧!”這時,我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三個圓紙片分別平均分成4份、8份、12份,然后取其中的3份、6份、9份(分的份數和取的份數要對應好)進行比較。最佳的教學情境創設成功,該是講授新課的時候了。
三、巧設懸念式
古人云:“學貴于思,思源于疑。”根據學生愛追根求源的心理特點,我們可以在剛剛開始組織教學時就給學生創造矛盾,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引起注意。因此,在課堂教學導入時,我利用巧妙設問造成懸念,讓學生處于一種“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狀態,積極地思考和主動求解,自覺地去獲取知識。
如我在教學“2或5的倍數特征”時,就設置了這樣的懸念:“給我一個數,我一看就知道它是不是2或5的倍數。”學生爭著站起來報數考我,我都對答如流。同學們驚奇了,疑問由此產生:“我們任意報一個數,老師怎么一看就知道是不是2或5的倍數呢?難道這里面有什么秘密嗎?”同學們帶著疑問走進數學知識的發現和探索中,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情感需要和認知需求。
四、動手操作式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之間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數學知識本身特點,我想方設法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創造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邊操作、邊思考、邊敘述、邊歸納,在動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動手,讓學生的多種感官與腦一起參與學習,從而獲得實踐信息。
例如:我在教學“平均分”的概念時,先讓學生把10根小棒分一分。出現了下面幾種分法:1根與9根、2根與8根、3根與7根、4根與6根、5根與5根。接著我便引導學生發現最后一種分法的本質特征“每份的根數一樣多,這種分法叫做平均分”,這樣導入新課,既讓學生感受到在操作中獲得新知識的快樂,又讓學生對新課探究產生更大的熱情。
五、以舊引新式
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個新的問題的解決都是利用主體經驗中已有的舊工具實現的。”由遷移規律可知,當新知識與舊知識聯系緊密時,就可以把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抽出來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為引進新知識搭橋鋪路,形成正遷移。就數學而言,幾乎所有的知識都是從舊知識中發展而來的。所以以舊引新的導課方法便成為數學課中最常用的導課方式之一。
例如:教學“百分數應用題”之前,我先復習分數和百分數的轉化及分數應用題。如“一桶汽油倒出剛好12升,這桶汽油共有多少?”然后將題中改為40%,讓學生計算,巧妙地把百分數應用題與分數應用題聯系起來,這樣導入新課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當然,導入的形式還遠不止我上面所列舉的幾種類型。但是不管怎樣我覺得我們在設計導入這個環節時都要注意啟發性、趣味性和藝術性,這樣才能扣人心弦,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導入有法,導無定法,貴在得法。總之,我們要在瞄準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前提下,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靈活設計,巧妙運用,使導入——這個教學的“第一錘”敲在學生心靈上,迸發出迷人的火花。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課堂導入之淺見[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0(6).
[2]小學數學名師魅力課堂激趣藝術[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朱智賢.兒童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湖塘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