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在《新華字典》里的解釋為:反復學習,多次操作。而“戀”的解釋則為:想念不忘,愛慕不舍,不忍舍棄,不想分開。這兩個看似毫不相關的詞語如何在數學計算教學中有機地統一或是轉換呢?今天我就借此談談自己的想法。
我國小學數學歷來都非常重視計算教學,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仍然要求重視“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目前小學生的計算準確性不高,小學生在計算中經常會出現錯誤。除了要讓學生掌握計算法則懂得怎樣算、為什么要這樣算以外,計算的鞏固訓練也是必不可少的。
可是計算訓練是不受孩子們歡迎的,因為計算練習比較枯燥、無味,周而復始的練習、驗算甚至讓有的孩子對數學產生偏見,開始厭惡數學。
計算練習作為常規的基礎性教學,怎樣才能讓孩子愉快地學習計算呢?在計算教學中,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提高計算的趣味性。教師可以增強學生練習計算的濃厚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從而使學生喜愛計算、喜愛數學,把計算的“練”轉化為“戀”。
本文通過三個方面的實例談談在具體教學中我如何將計算訓練變化為學生喜愛的學習形式。
一、創設故事情節,讓孩子深入其中
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對外在事物的認識是感性的,幼兒階段的孩子最容易接受的就是故事。因此,如果我們通過講述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表達一種看法或傳授某種思想,使幼兒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受到啟發、達到教育的目的就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了。數學教學亦是如此,如果我們把計算的練習放在一個有趣的故事情節中,孩子就會欣然接受。
如教學“兩位數加整十數、一位數”的練習時,教師通過故事情節將枯燥的計算練習變得多樣化、情趣化。
小狗歡歡為了答謝小朋友們的熱心幫助,便邀請我們一起去森林公園參觀他們的游藝活動。
1.我們和歡歡來到了跳傘場,小青蛙們正在進行跳傘表演,你能幫他們跳入指定的池塘嗎?題目要求根據小青蛙降落傘上的算式,估計出結果;再根據兩個池塘上的數字確定小青蛙的降落點。讓孩子利用鼠標將小青蛙拖入他確定出的池塘,如果答對,青蛙就跳入池塘不見了,如果錯了,小青蛙回到原位,提示:“再試試”。
2.那邊還有一些小動物在進行舉重比賽,我們趕緊跟著歡歡過去吧!看著小動物手中的牌子,你能知道誰是最棒的嗎?為什么?可是歡歡沒算出結果,也猜出了誰是最棒的,你知道他是怎么知道的嗎?利用杠鈴兩端的數字,估計結果進行比較。
通過這樣的數學教學游戲情境的創設,把數學知識用孩子喜聞樂見的故事情節呈現給學生,將所有的鞏固訓練安排在動物表演中,孩子絲毫沒有感覺到計算的“練”在哪里,而只是意猶未盡地惦記著那些可愛的小動物們。
二、創設游戲情境,讓孩子積極進取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兒童早期教育研究者瑪斯博士指出:早期教育是21世紀兒童要在早期教育中獲得影響未來的能量,不是通過灌輸而是通過游戲。教育應該講究孩子的天性,孩子天生內心就渴望學習。對整個世界充滿強烈的好奇心,想觸摸、探索整個世界,而對于孩子來說,游戲也是最為自然的學習方式。
1.歡歡要領著我們去玩數字大轉盤的游戲,你們高興嗎?比比哪個小朋友的反應最快,在轉盤一停下來的時候,就能告訴我們算式的結果。利用轉盤中間的固定位置寫上一個兩位數,在轉盤的各個移動花瓣上分別寫上不同的一位數或整十數,點擊鼠標,轉盤在停止的時候和花瓣構成一道算式,讓學生回答算式的結果。
2.歡歡差點忘了,登山比賽就要開始了!請你們選擇一個喜歡的小動物,和它一起進行比賽。這個游戲就是在臺階上設計一道道數學題,讓孩子在爬山過程中一一解決,最后奪得山頂的紅旗。
讓孩子們全身心地投入游戲中,使他們在玩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自然其樂無窮,妙趣橫生。孩子們不再把計算作為一種負擔,數學課堂成了他們快樂的家園,他們的身心得到和諧健康的發展。
三、轉化計算形式,讓孩子寓教于樂
剛才談了兩種形式的計算練習設計,其實還有一種更為簡潔、更便于操作的方法,那就是改變題目的形式。
如教學“9的乘法口訣求商”時,教材設計在完成對9的乘法口訣的編寫之后就利用這九句進行乘除法的計算訓練。
2×9= 6×9= 9×6=
36÷4= 27÷3= 81÷9=
這樣的計算訓練既沒有什么難度可言,又比較單一、乏味,孩子們肯定是不太喜歡的。于是,我將題目進行了變化:
找規律,填一填。
首先,從視覺上給孩子們完全不同的感覺,孩子喜歡這些花的程度遠遠超過了那幾道算式;其次,沒有明確的計算限定,而是讓孩子找出內在關系,可以是乘,可以是除,利用口訣多角度進行計算;同時,最后一道開放題的設計,真正讓孩子做學習的主人,靈活運用9的乘法口訣。
總而言之,讓孩子在自己感興趣的環境下進行計算,可以提高計算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一些生動、直觀的形象有效地呈現在孩子面前,讓我們的計算變得靈動,也讓我們的孩子更樂意接受,讓數學計算練習由“練”到“戀”,進行一個大的轉變。
(作者單位 江蘇省海門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