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讓學生通過學習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數學知識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人教版教材安排了“數學廣角”單元。“數學廣角”是人教版教材中的一個亮點,也是一種新的嘗試。它系統而有步驟地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嘗試把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學生可以理解的簡單形式,采用生動有趣的事例呈現出來。然而,怎樣提高“數學廣角”教學的實效性呢?我把自己對解決“數學廣角”問題的策略給大家作一分享。
一、準確把握教學目標
“數學廣角”是人教版教材中的一個亮點,也是一種新的嘗試,因此它的教學目標的定位與我們的數學常規課和數學實踐活動有所不同,它更重視通過觀察、操作、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等活動,讓學生感受數學思想方法的奇妙與作用,學會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因此,要防止把數學廣角當做奧數培訓課進行“英才”教育,它需要更多地、有計劃地創設實踐活動,讓全體學生去觀察、操作、嘗試,重在活動中對思想方法的感悟。如:“烙餅”是一節滲透統籌優化思想的數學課,它通過簡單的優化問題滲透簡單的優化思想。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我以“烙餅”為主題,以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習為主線,圍繞怎樣烙餅才能盡快吃上餅展開教學,設計了烙1張、2張、3張……單張、雙張餅的探究過程。以烙3張餅作為教學突破點,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佳方案的意識,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利用手中小圓片代替餅,我又充分利用課件演示烙3張餅的方法,使學生更直觀、形象地感受烙餅的最佳方法,最終總結出烙餅的最少總時間=烙餅的張數×烙一面餅用的時間,但這個規律只限于一個鍋里只能放2張餅。這樣使學生經歷了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規律—建構數學模型的過程。這樣的課堂處處能看到學生智慧火花的碰撞,并能根據不同的教學環節滲透不一樣的數學思想方法,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教師為輔”的教學目標定位的層次性,真正地把課堂還給了學生。
二、充分體驗數學思想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總目標,這四個方面的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系的、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通過“數學廣角”的教學實現這四個目標的比重是不一樣的,在“數學廣角”的教學中,應該更多地關注怎樣讓學生充分地體驗數學思想。例如:《植樹問題》教學中,我創設了情境,向學生提供多次體驗的機會,為學生創設了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如果說生活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生生間的合作交流是學習的推動力,那么借助圖形幫助理解就是學生建構知識的一根拐杖。有了這根拐杖,學生們才能走得更穩、更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我從生活情景圖引入,讓學生以小棒代替樹,紙條代替路,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在兩端都栽、一端栽、兩端都不栽的情況下進行填表,發現植樹的棵數與間隔之間的關系。當學生對實物圖有了清晰的認識后,我又將形象的實物圖抽象成線段圖,讓學生在脫離實物圖后,依然能夠發現棵數與間隔之間的關系。然后運用課件演示,使學生直觀體會植樹問題中相關的量,在觀察、思考后,學生進一步驗證了棵數與間隔之間的關系。這樣就把整個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展示出來,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并從中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在教學《排列和組合》時,我運用了操作、實驗、猜測等直觀手段解決問題,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并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意識。日常生活中,衣服的搭配、路線、乒乓球的比賽場次、彩票的中獎號碼等等,都用到了排列組合的內容。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充分利用電子講臺的優勢,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學習,把靜態知識轉化成動態知識,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為具體可操作的規律性知識。
三、不斷提升教師自身的數學素養
有人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長流不息的溪水。“數學廣角”包含的內容和思想方法,很多都是老師們以前教學中未曾遇到過的,甚至有些是老師們自己未曾學習過的。數學教學也不是僅僅教學生學會解題。它的價值體現在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上,即體現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上。所以,教師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數學思想方法,在教學中才能游刃有余,否則就會導致教學活動停留在表面而缺乏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體現。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加強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方面的知識,還要加強學習有關的數學學科專業知識,不斷提升自身的數學素養,做一名有較高數學素養的教師。
總之,“數學廣角”的教學主要是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我們要不斷地努力,把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學生可以理解的簡單形式,采用生動有趣的事例呈現出來。
(作者單位 河南省許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