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興趣是一種帶有情感色彩的認識傾向。它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們去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種重要動機,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有了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中會產生很大的積極性,從而產生某種肯定的、積極的情感體驗。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情境的創設,不但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大膽創新的精神。
關鍵詞:教學情境;情境創設;興趣;有效
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新學材料的興趣?!眰ゴ蟮目茖W家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睗夂竦呐d趣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其主動地探求知識。數學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生才樂意走進課堂,去品味學數學的情趣,才會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就需要創設一種有效的教學情境,下面我就結合自己這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談談在教學過程中的幾點嘗試。
一、創設游戲性情境,提升學習品質
兒童的天性是愛玩、愛動,而且注意力集中不持久。在教學過程中,把類似游戲的形式引入課堂,寓教學于游戲中,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活動中掌握數學知識。
如,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時,可以先做一個計算游戲“看誰算得又對又快”,出示題目:3+3+3,4+4+4,5+5+5,6+6+6……學生爭先恐后地搶答。當學生為自己的“神算”沾沾自喜之時,再增加算式中相同加數的個數,使題目變為3+3+3+3+3+3+3,4+4+4+4+4+4+4……學生頓時覺得為難了,最后教師再很快地說出計算結果,學生急于知道老師“神算的絕招”,從而使學生帶著追求知識的渴望和疑問進入對“乘法”的探究中去??梢?,通過創設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游戲活動,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在玩中學,在玩中獲得提升。
二、創設競爭性情境,營造課堂氣氛
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曾經說過:“應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激發起來。”教學實踐也表明,在教學中創設競爭的氛圍,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要經常恰當地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比賽活動,盡可能地使全班同學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這項競爭活動中來,用競爭來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例如,上《統計》時采用了小組比賽的形式,哪組表現好或者答對問題,就獎勵一朵小紅花,最后看哪組的紅花多,哪組就為獲勝隊,最后比賽結果又形成了一幅統計圖,讓學生回到這堂課的主題上來。比賽貫穿整節課,每名學生都積極思考,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都想為自己組贏得更多的紅花,都希望自己隊獲得勝利。課堂氣氛非?;钴S,大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創設故事性情境,啟發學生思維
愛聽故事是孩子們的天性,作為數學老師,要經常準備一些有意義的數學故事講給孩子們聽。故事能將學生牢牢吸引住,這就是故事的魅力,即便是最遲鈍的孩子,一聽故事就會專心致志。
在教學《有關0的加減法》的過程中,我講述了“小猴吃桃”的故事。小猴由于貪吃,把媽媽留給他做午餐和晚餐的桃子在中午的時候就全吃掉了,于是小猴不得不吃完桃后去尋覓晚餐。在路上它看到了兩棵桃樹,一棵有桃,一棵沒桃,這時候樹爺爺說話了:“小猴呀,你必須算出這里一共有多少個桃子才能把它們摘走!”(多媒體演示)“你們能幫幫小猴嗎?”學生的探索欲望極其強烈,一只只小手舉了起來,正確列出了算式。在匯報時提出問題:你是怎么想到的呢?怎樣計算呢?新課就在故事留下的問題中開始了。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也讓他們懂得應該幫助有困難的人,樂于助人是一件快樂的事。有趣的故事、奇妙的懸念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燃學生探索的熱情,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獲取,從而促進學生的認知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諧、穩定地發展。
四、創設操作性情境,培養動手能力
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動手操作是一種主動學習活動,它具有具體形象、易于促進興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識等特點。它需要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并需要學生獨立、自覺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課前讓學生準備好一個圓,并把它分成八等份、十六等份、三十二等份。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擺一擺、畫一畫、看一看、剪一剪等形式,引導學生觀察,同伴互助探究,找出其不同。這樣,在一系列活動中,讓學生知道數學就在他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源于生活,學好了數學知識,就可用于生活實踐。這大大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也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對身邊的數學知識進行自主學習,加強了數學應用能力。比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時,先請學生準備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讓學生動手拼一拼,拼成一個學過的圖形。學生很感興趣,積極性也很高,有的拼成了長方形,有的拼成了正方形,還有的拼成了平行四邊形等。然后讓他們觀察拼成的圖形與原三角形的底、高、面積有什么關系,從而得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教學實踐證明,讓學生動手操作參與教學,比看教師拼、擺,聽師講解獲得的知識要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引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五、創設生活性情境,有效還原生活
數學源自生活,生活中的數學隨處可見。教學中,教師要有效地利用教材,以教材與生活中密切相關的問題為突破口,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拉近學生與問題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例如,有這樣一道題:幼兒園小班有15人,每人發一個面包,老師怎么領比較合適?我沒有單純地把題目讀一遍讓學生做,而是逐層揭題。問“領第一盒行嗎?”學生說不行,因為第一盒只有6個,有人就拿不到。讓學生明白領三盒中的任意一盒都不行,必須領兩盒。然后問應該怎樣領,結果出現兩種情況:大多數學生打算領第一盒和第三盒,理由是合起來正好是15個;還有少數同學打算領第二和第三盒,合起來是17個,理由是幼兒園每班有兩名老師,加上15名小朋友,正好是17人。我對學生的兩種觀點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既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
總的來說,課堂情境的創設,既能抓住學生的“心”,又能讓他們自己用心獨立思考,使他們對數學產生興趣。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務必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用心挖掘文本資源,精心創設教學情境,運用各種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會學、樂學、善于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楊九詮,李鐵安.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案例式解讀.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2]李玉龍,鄧芙蓉.論小學數學情境及其有效創設[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0(02).
[3]康興國.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策略[J].吉林教育,2010(02).
[4]李成彥.淺談激發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方法[J].科學教育,2008(5):31.
(作者單位 浙江省樂清市柳市鎮第八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