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聽說讀寫”是學好一門語言必備的基本能力,運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就是學生想要學好語文必須學會的幾點要求。其中“寫”是四項基本能力中最靠后的一個,也是最難的一個。語文寫作教學之所以難,首先是因為學生的認識有誤,在他們看來,作文就是教師留的作業;其次,教師的指導有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會忽略學生的實際運用。因此,想要做好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教師首先要糾正學生的作文理念,還要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多指導、多重視,從基礎知識抓起,讓學生逐步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策略
一、糾正學生錯誤的作文觀念
寫作是學生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也是關系到學生未來學習、工作、發展的一項必備能力,所以需要教師做好教育,讓學生認識到作文的重要性。但由于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在學生看來,作文就是老師逼著寫的一篇“流水賬”或“三段論”,學生不會主動去進行寫作。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不能讓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負擔、一種任務。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重對學生自我學習積極性的培養。比如我會經常拿起我小時候的日記,給大家講我小時候的故事,很多學生都羨慕我有那么好的記憶,我就告訴他們,是因為我的日記給我帶來了那么多美好的回憶。日記,每天多則幾百字,少則幾十字,這些都是我們美好童年時光的記憶與見證。當你遇到什么開心的事就記下來,當你遇到一些困難的時候記一下,當你有什么心得體會的時候就寫下來,久而久之,不僅可以積累很多資料,還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也可以為寫作積累很多素材,就再也不用怕作文沒什么可寫的了。經過我的言傳身教,我們班很多同學已慢慢地喜歡上了日記,一個學期下來,我發現大家的作文素材質量提高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不少。
二、引導學生進行素材的積累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想要寫好一篇作文,素材與一定的作文功底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對作文素材進行積累,包括基礎知識、作文方法的積累。除了上面講的作文素材的積累之外,還要引導學生多學習成語詞匯,讓學生的作文中多使用一些優秀的詞匯,或者是本地特色的方言、諺語等,以此來讓其作文更加真實、活靈活現。比如有一次一位同學的作文里面有這樣一句話:“真是‘春眠不覺曉’啊,不知不覺天就亮了。今天萬里無云,媽媽要帶我去外婆家……”這里學生用到了一句詩,還用到了一個成語,都運用得十分恰當,如果沒有這些素材的積累,單單寫上“不知不覺天就亮了,今天是晴天,媽媽要帶我去外婆家……”這樣就會使文章顯得生澀、無趣,所以在作文批改、教學的時候,我就鼓勵學生運用成語、詩句,錯了不要緊,關鍵是要有這種意識,讓學生在作文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寫了一篇文章,還復習了之前的知識,還將之前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作品,真正實現了“學以致用”的目的,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啊!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小學時期的學生由于理解能力有限,教師教的作文寫作方法他們可能會感覺比較抽象,掌握得不是很到位,但是他們對具體的某篇文章的結構可能理解得會更為透徹,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常常會拿出一些比較優秀的文章讓學生進行學習、體會、領悟,然后讓他們進行仿寫,或者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續寫,比如對《小攝影師》《小馬過河》進行續寫等。
三、指導學生進行作文的修改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認識到習作是一項練筆活動,是書面表達的最基本訓練,而并不是藝術,不是文學創作,只要學生能正確地、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就可以了。因此,教師要求每一個學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寫成優秀作文是不現實的,因為我們培養的不是小學語文教師,更不是作家和文學評論家。所以,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文時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對孩子的文字評頭論足,更不能用文學編輯和文學評論家的眼光去看待。我們在批改他們的作文時要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力求保持學生作文的原意,絕不能用教師的思路去代替學生的思路。教師在評價、批改學生的作文時既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作文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又要因人而異、對癥下藥,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學生的作文必須“求精”,而對另一些學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萬不能用一個統一的標準“一刀切”。我們在批改作文時要努力去發現學生在作文中的進步,恰當地指出他們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漸進地去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作者單位 河北省邯鄲市磁縣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