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的教學如果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吸引學生的充分注意和參與到課堂中去,則任何后續的教學操作都不會起到良好的作用。這樣不但語文的工具性特征會被學生丟掉,就連語文的人文性也將不能被學生真正領悟。下面我就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課程改革至今,教師應多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潛在因素。教師要做到一上課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興趣,主要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做起:一是教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為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創設條件,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探究。例如《爬山虎的腳》一文第4自然段是寫爬山虎是怎樣爬的,這一段學生較難理解。教師可以這樣設計:首先“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其次找出爬的動詞”。學生很快找出“觸”“變”“巴”“拉”“帖”這樣的關鍵詞。此時,教師通過多媒體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使學生身臨其境。二是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當學生缺乏學習的信心時,作為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如“誰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這篇課文有幾個自然段,你能用數字把它們標出來嗎?”“文章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誰來說一說?”“詩句的含義你了解了多少?說出來大家聽聽,說錯了也沒有關系,老師最喜歡舉手的同學。”當學生取得成功時最需要的是教師的肯定,作為教師,要及時指出其成功之處。如“讀得非常好,有感情”“寫得精彩,有獨到見解和感受”等。當學生回答錯誤時,學生的分析會出現較大的偏差,但不能把這一點小小的過失看做是大問題,作為教師,要善于用敏銳的眼光去看待這樣的學生,從學生的錯誤中發現閃光點,如:“讀得真好,感情都投入進去了,只是有的字音讀得不準,有信心把它讀好嗎?”或者“對于這個問題我想你可以回答出來,能再找找嗎?”等等。
二、質疑激發學習興趣
思考和質疑往往是聯系在一起的,質疑是動腦思考的結果,也是學生創造的起點。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例如《巨人的花園》一文,在講到第8自然段時,有個細心的小女孩提了這樣的問題:“小男孩面對巨人的大聲叱責,可能會說些什么呢?”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我馬上讓學生進行討論,這時學生感受到了自己提問與自我解決問題的樂趣,于是紛紛舉手發表自己的見解。可見在教學中,教師鼓勵質疑,會大大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學習興趣是看不見摸不到的,只有我們巧妙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善于去觀察和發現,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吳堡縣第一完全小學)